- 浅谈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
赏心者为上,
悦目者为下,
“不于意境上用力”,
就没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正如苏东坡所说:“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
”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追求意境,
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没有景,
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
景物是有形的,
情感是无形的,
以情入景,
就能以神求形,
以形写神。
意象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
它不求完全再现,
应该“如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是象
[详细...]
- 浅谈书画收藏印的钤盖
-
时下,
爱好收藏书画的人越来越多,
在火爆的拍卖会上,
最大的热点、亮点莫过于书画的热拍。
许多藏家往往不惜一掷万金,
买回自己心仪的书画作品。
一般来说,
高值的收藏品进入家门后,
除少数“短炒”族外,
大多数买家都有—个品味、欣赏把玩的收藏过程。
有些人甚至是将其作为“传家之宝,
永贻子孙”。
所以,
历代的书画收藏家,
无不讲究钤盖自己的收藏印,
有的还喜欢自题或请人题跋。
其用意不仅表明这件作品曾为吾所拥有过,
为文化传承做出过贡献,
而且也能提高书画的品位和作为私有物的珍秘性、赏玩性,
使之锦上添花。
[详细...]
- 鉴定字画莫入误区
-
大家知道,
艺术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商品,
尤其是名家字画。
在交易市场上,
字画买卖时往往存在着风险,
买家一旦“走眼”,
其损失会十分惨重,
有时甚至血本无归,
因此,
鉴定字画就显得特别重要。
收藏者尤其要注意的是,
鉴定字画莫入误区。
误区一:鉴定字画专家总是正确的。
在艺术市场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字画有鉴定专家的题跋,
有的甚至会写上×××真迹,
一般而言,
鉴定专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
在字画圈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他们鉴定的结果往往能作为投资者和收藏者的参考。
可是,
[详细...]
- 收藏的等级价格
-
书画家的等级反映作品的档次,
作品档次与作品价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进人拍卖市场的都是一、二、三级书画家的作品,
因其等级不同,
价格相差甚远。
假如一级画家的代表作品价值100万元,
二级画家的代表作品可能价值50万元,
三级画家的代表作品价值不过10万元。
这个概念只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并非一级画家的所有作品都比二级画家作品价格高,
二级画家所有作品都比三级画家的作品价格高。
因为决定作品价格的因素有多种,
书画家的级别只是一个前提,
还有三个制约价格的直接因素,
那就是题材、画幅、品位。
如果一级画家的作品是普通题材,
画幅较小,
而且品位不高,
而二级画家的作品不仅题材好,
[详细...]
- 印章的收藏与鉴赏
-
一、印章材料的品种
印章材料(简称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质材料。
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银、铜、犀角、象牙等,
但从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官、私印来看,
绝大多数是铜质,
也有玉印、石印,
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见过。
秦汉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
最多见的也是铜印,
间有玉、金、银、铁等。
在封建时代不仅印名有等级区别,
官印印材也有等级限制,
其次序是金玉最贵,
银次之,
钢又次之。
但对于私印印材却没有限制。
隋唐以后,
印章是加盖在绢纸上的,
不受封泥限制,
印型也逐渐有所增大,
印材以铜质为多见。
宋代出现了瓷印,
则又是一种
[详细...]
- 书画收藏入门
-
收藏书画,
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鉴别真伪和怎样欣赏作品这两个问题。
收藏书画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鉴赏书画;鉴赏一词包括鉴定和欣赏两个意思。
学习鉴定,
首先要丰富知识。
我们不论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
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
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
这些知识是必备的,
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进入收藏界,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
平和的心态,
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
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
面对一件藏品,
只
[详细...]
- 什么是油画
-
油画是西方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
采用油画颜料绘制作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到15世纪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16世纪中叶以后,
油画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据记载,
在油画被发明之前是采用一种叫作“丹培拉”的技法作画,
由于这种方法不能满足画家的艺术表现和技法上的要求,
于是画家们便开始不断探索,
寻求新的表现材料和技法。
15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凡•爱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发明了这种用易于干涸的油彩混合颜料绘画的方法。
因此他被称为油画的创始人,
但比较合理的说法则是凡•爱克把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得更加完美了。
油画是用亚麻仁油或核桃油、罂粟油等一些快干油及经过处
[详细...]
- 收藏品家庭中摆设的秘诀
-
无数次听到那些醉心于艺术品收藏的朋友诉苦,
说不知道在家里如何处置这些“宝贝”。
从家庭布置艺术品的历史来看,
艺术品不仅具有美化功能,
更是反映精神取向的标志。
首先要明确,
家中艺术品的陈设方法与博物馆或画廊中的陈设方法不同。
它就像家庭成员一样,
熟悉而亲切,
适合从近处去观赏、触摸、感觉,
需要有足够的自由度去选择和安排它们。
平面绘画作品是最适宜于在家庭中陈设的艺术品,
必须选择完整而适于观赏的墙面作为陈设位置。
除了作品的题材与风格外,
还须注意绘画作品本身的面积是否与墙面的空间、邻近的家具或其他装饰品存在良好的比例关系,
悬挂的位置如何与邻近的家具及其他陈设品取
[详细...]
- 书画印章的鉴别技巧
-
一幅好的书画,
在艺术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鉴赏:一是画的本身,
如风格、构图、笔墨、色彩。
二是落款,
如位置、字体、大小,
与画本身的搭配一致性,
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
三是印章,
如风格、大小、流派、阴阳文印章的搭配、盖印的位置、文字的正确与书画的统一。
一个全面的画家,
应该有书画的理论,
通晓书法、画法、篆刻,
而且具有娴熟的技法。
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等。
他们不仅精书画,
而且自己也会治印。
书画上的印章,
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
二、题跋人的印章。
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
这些印章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
[详细...]
- 书画收藏最好不要装裱
-
收藏专家指出,
书画作品的收藏,
首先要选择品相较好的作品,
然后要营造相对稳定的放置场所,
即有相对稳定的温度、干湿度和避免日晒风吹的场所。
收藏中国书画最好不要装裱,
因为装裱使用的浆糊或其他胶质物容易招惹虫蚁和产生霉变。
至于油画、水彩和水粉画,
为了防止重叠擦伤画面,
最好配上画框、画架,
采用悬挂式保存。
收藏书画作品,
应配备必要的设备。
多数收藏者都配备有专门的藏画柜,
藏柜以木质为佳,
尤其樟木最好,
因樟木特有的气味可以防虫蚁。
中国书画类入藏前最好先用旧报纸包卷,
然后再装入锦盒或画筒中放入箱柜。
旧报纸既有吸湿性,
其油墨也有驱虫
[详细...]
- 投资书画的“四字方针”
-
金融、房地产、艺术品被经济学家称为当代最有增值潜力的三大投资板块。
中国书画古玩、欧洲油画、翡翠珠宝并称为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三大宠儿”。
一幅北宋词人张先的《十咏图》,
以1800万元人民币成交;一个清代的豆青刻花扁壶,
以1432万港元卖出。
艺术品是民族文化的物态化,
乃国脉所系,
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中华古代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热爱。
在书画艺术品投资中,
我们应以“名、真、精、新”四字标准来选藏或投资作品。
首先看作品的作者是否有“名”,
这就要熟悉中国美术史和近现代美术史。
其次是在看名的基础上重要的是&ld
[详细...]
- 书画收藏心理因素浅析
-
书画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收藏。
何以如此?这主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这在人们喜爱书画的诸多心理因素中占第一位。
书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内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人们收藏书画,
闲暇时聚三朋四友,
端一杯清茶,
欣赏着自己的书画藏品,
那种心理上审美的愉悦,
情感的满足,
不是其他物质享受所能代替的。
书画收藏可以使入学识长进,
胸怀开阔,
怡养心性,
回归自然,
这种心理上的快乐是金钱无法给人带来的。
人们爱好书画收藏的第二个心理因素,
是书画作品保值与升值潜力的吸引。
一幅作品经过10年以后,
价格往往会上升十倍百倍。
记得西安市在20世纪80
[详细...]
- 如何投资书画艺术品
-
艺术品投资在民间已经火了很长时间。
艺术品生意虽然利润丰厚,
但相对股票来说,
流通性要差一些,
而且换手周期难于掌握,
买了一幅升值潜力高的艺术品要通过拍卖会或者私下成交,
如果没有业内人脉资源,
很有可能难于出手,
或者不能得到应有的价格和利润。
在中国书画艺术品投资中,
名家作品总是投资者争夺的对象。
除了古代书画外,
近现代和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也是这样。
有名头的古书画真迹,
不但升值率高,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数量的减少,
还会不断加大升值力度。
专家指出,
名头虽然很重要,
但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对待。
比如:当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详细...]
- 浅谈郑板桥书画辨伪
-
在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场上,
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画家,
恐怕非“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莫属了。
之所以屡被造假,
不仅仅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
家喻户晓、充满传奇、画价不菲也是众多因素之一。
郑板桥(1693—1765),
名燮,
字克柔,
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
世籍苏州,
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
少孤贫,
天资奇纵,
超越流辈。
四岁丧母,
由乳母、姑母抚育。
应科举,
为康熙秀才,
雍正十年举人,
乾隆元年进士。
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
十一年调潍县,
乾隆十七年底去
[详细...]
- 康有为书法市场及辨伪
-
尽管当前国内拍场书画造假中书法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但其造假之猖獗泛滥却不容忽视。
举凡古今书法名家,
赝品皆不在少数。
明清书法中以董其昌、张瑞图、王铎、郑板桥、何绍基居多,
民国书法以康有为、郑孝胥、于右任三人为最。
下面简谈一下拍场中康有为书法伪作。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
早年投身政治,
多次上书光绪,
力言变法之迫切,
受光绪帝接见,
促成“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周游世界。
康有为31岁时写成了著名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
集中反映了他“尊魏推碑,
抑帖卑唐”的主张。
康
[详细...]
- 古代书画赝品鉴别有法
-
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
古代书画赝品令藏家们非常苦恼。
一些惟利是图的书画商为了牟取不法的高额利润,
往往不择手段地造假。
现就古书画赝品的简便识别法介绍如下:
1、鉴别古书法作品。
鉴别古书法,
当先观其书法的结构、用笔、精神和照应,
次观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
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相传和来历等,
再辨别它的收藏、印色、纸色和绢素。
凡其书法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
摹本也;有笔意而无位置者,
临本也;笔势不连续,
犹如算盘珠者,
集书也。
假若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法作品,
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
一看就是赝品。
从古书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
古书法的墨色无论燥润、
[详细...]
- 收藏印章三大讲究
-
自明代中叶以降,
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并驾齐驱的。
这一显著特点,
倘使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
那末,
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
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
经过识包浆质地,
析刀法特征,
观印钮体式这样三个过程应该是不难断定的。
但涉及具体篆刻名家,
则必须依据存世可查的各项物证资料,
及印章本身的边款内容风格来仔细考证。
严格说来,
篆刻家同时也是风格不一的书法家,
自书自刻,
或者不书而刻的款识,
常常表现出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韵味。
有的神似晋唐小楷,
有的宛如魏晋草书,
有的像北
[详细...]
- 书画收藏:中国书画辨别真伪概述
-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历史悠久,
历代书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其中不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
又是珍贵的文物。
而千余年来,
人们又因各种原因制作了许多赝品。
因此在传世的书画实物中,
存在着鱼龙混杂,
真伪杂糅的情况。
对每个喜爱书画的人来说,
无论是研究、欣赏,
还是购买、收藏,
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辨别真伪。
书画辨伪是与书画作伪联系在一起的。
据记载,
南朝时已有人伪作二王法书,
唐代张易之曾使人伪作名画,
然而五代以前,
此类存心作伪之事并不多见,
人们临摹复制古书画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流传研习的手段。
宋代,
随着商业的空前发展,
书画作品成为一种
[详细...]
- 收藏古字画有几点要注意
-
书画是艺术品,
从厅堂至书房悬挂几幅可倍增家中雅趣,
所以广受欢迎。
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岳震建议,
要介入收藏古字画有几点注意:
1:首先得注意纸张、帛的鉴别: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纸张特征。
字画是作于纸和帛之上的,
帛的寿命一般百年左右,
纸的寿命约在千年之内。
绢帛在晋唐之前是单丝织成,
直到宋代才发现双丝织成的绢帛,
比元明时期的绢显得细密。
由绢的质量类别可以断定字画年代。
纸,
也有时代痕迹。
隋唐之前,
纸以麻料作原料,
显得纤维较粗,
纸张不够细致;隋唐之后,
树皮被用来造纸,
其纸质就比以前精细;北宋中期后,
造纸原料多样化,
纸质也呈现多样化
[详细...]
- 工笔画的基本用具
-
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色易填润。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勾线笔上勾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中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旧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一支短锋的狼毫红圭也是不可少的,像花房、花蕊、芽孢这些细微处的设色都需要用小笔绘制才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设色用的大白云要多配几支,白色、冷色、暖色、暗色最好都有相对应的笔。
2、墨:工笔画的绘制中主要用有光泽的油烟墨。乌黑而无光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13)
-
-
5.捺
汉简中有一部分字的捺画极为夸张,是造成字形庄重醒目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想象出来,当字形不到1厘米见方时,笔画即使再宽厚也不到半厘米。有时用狼毫书写这些夸张的捺画,可能会感觉吃力,于是有人喜欢复笔描摹,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把汉简中的捺画分方捺、圆捺、平捺和特殊捺四种。
方捺短促有力,落笔入纸后用力铺毫,运行后猛收,笔迹常常形成三角形状,如图一中的“公”、“吹”、“大”三字。这些字中粗重的捺画和其他笔画粗细对比悬殊,书写中要善于调锋,避免用笔至根部时造成笔画枯燥虚浮。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12)
-
-
4.撇
撇画是汉简中较有个性的笔画。按其形态,可分为短撇、长撇和带钩撇三种。下面分而述之。
汉简中的短撇活泼跳跃,变化出人意表。图一中的“生”字,按照楷书形体来衡量,起笔应该有一短撇,但简书中基本上看不到,与横画融为一体,只是稍有示意而已。“席”字横画较多,长撇作短撇,字取横势,令人回味。“弟”字短撇作长撇,且粗壮有力,与右倾的长竖画粗细对比较大。
长撇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一是细长者,如图二中的“受”字,一撇如风筝的长线,让整个字飘逸俊秀。二是较粗重者,如&ldqu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11)
-
-
3.竖
汉简中竖画的逸气更为明显,透出一种自适不拘的美。尤其是有一类竖画极为夸张,给人印象深刻。这类竖画将在后文中单独分析。这里所列出的皆不属此类。
图一中,“都”字右部竖画行笔渐粗,驻锋停笔,笔画较短,字形既敦厚又别致。“申”字中的竖画由上向下渐粗,散漫中透出灵活,而且呈现出木纹痕迹,显得“逸笔草草”。“阜”、“详”二字中的竖画收笔都明显出钩。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简中的一些笔画形态都是行笔时自然形成的,虽极为率意,但也难免有油滑之气,因此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10)
-
-
2.横
汉简中横画的处理不同于后世的楷书,也未完全保留隶书的波磔笔意。可以说,汉简中的横画,数量丰富,种类繁杂,形式多样。如果我们将仅仅1厘米见方的字迹放大到两寸见方,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千差万别。
当字中有一横出现时,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露锋直接入纸,起笔呈尖细状,如图一中的“布”字;另一种是方笔入纸,中段略细,收笔渐重,顺势提笔,带有成熟隶书的波磔,如“发”字。前者取圆势,后者见方势。特殊形态的横画又有两种:一是形态极为细长,如“尽”、“首”二字中的长横,几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9)
-
-
一字中,有三点或四点尤为精彩。如图一中,“啸”字右部其实是四点,左断右连,进行了巧妙的变化;“必”字处理成对称型,利用点画形状营造出对称中有不对称的变化;“康”字借用篆书体势,下方点画没有按照正常形态来处理,而是右残左整,较为收敛,从而使整个字韵味无穷。
图二中,“糠”字“米”部上方两点右高左低,下方两点左粗右细,形成趣味变化。“气”字“米”部点画大小不一,且笔画朝不同方向运笔,显得生机勃勃。四点底变化尤多。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8)
-
-
对于字中出现的两点,我们将其细分为上两点、下两点和侧两点。在每一类当中又有不同的细微变化,尤其以第二种情况变化居多。
图一中,“半”字两点作“ ”方向行笔,显得笔势荡漾。“平”字两笔横画距离拉大,两点画轻盈入笔,一高一低,相映成趣。“火”字将左右两点拉长,整个字形看起来很扁。此字提醒我们,如果要理解汉简“因势生形”的规律,就必须体会字的用笔变化。
图二中,“景”字下两点简化成一笔,处理得极其简易便利。像这样的结构,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7)
-
-
(二)点画
1.点
汉简中的点画变化丰富、形态随意,在结体造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起点和末笔,有开门见山和余韵徐歇之美。
先看起笔点画。图一中的“守”字首点形状硕大,重若崩云,体态较圆,与方正的字形构成强烈对比。“定”字首点行笔方向先为
“ ”,后为“ ”,先重后轻,可见随意变化之妙。“直”、“军”二字首点均为竖点。“直”字首点较高,精神显露;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6)
-
-
所谓汉简的“行意”,一是就运笔速度较快而言,二是指一些笔画、结体处理成简化符号,甚至一些牵丝连笔也出现在字形中。对于汉简的这一特点,还是要在点画形态和运笔的细微技法基础上来把握,要注意整体上的自然协调,切忌弄巧成拙。
图一中,“左”字“工”部下方横画顺势波出,行意翩翩,动感极强,与活泼的撇画呼应成趣;“千”字短撇下笔一掠而过,竖画略带弯弧,横画粗壮但意趣飞动,三笔一气呵成;“为”字连笔顺势,“行意”明显;“尽”字笔法简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5)
-
-
3.转折
汉简含篆书遗意,转折之处多用圆转,且为十分明显、十分纯粹之圆转,无后世楷书的暗转或顿笔动作。即使是“折”,也是自然而过,绝无有意的驻笔动作。这大概是率意书写的自然产物,也可能是因汉简字形较小,若过多注意这些细节,恐失妙趣使然。因而在书写中,不仅要注意一些技巧的运用,而且要考虑某种书体本身固有的法则。如果简书有明显的楷、篆、隶意,便不是简书了。
为了便于把握汉简中的转折,下面我们将分成三类予以介绍:
一是弧度较大的圆转。如图一中“口”、“留”、“图&rd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4)
-
-
图一
图二
图三
2.轻重
用笔轻重之变在汉简原大字形中并不是特别明显,放大来看则极为悬殊,可见古人用心之精微。
汉简中,不论笔画多寡,大多数笔画都尽量处理得轻捷简率,但轻而不弱、简而有味,且注意变化。我们知道,字中笔画皆为细者,变化尤难。但汉简却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可谓汉人的“瘦金书”,如图一中“匡”、“依”、“悴”、“营”、“贤”五字。
汉简中还有一类字,不论笔画多少,皆极为厚重,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