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7日 10:40:24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1. 书法家与“书工”的双重叠影——记“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
    2. 一画铭 纸本363cm×144cm×2 2025年 “嵩山多柿,每秋成熟时累累枝头,若明星焕烂,霜重而色愈浓艳,若红霞万朵,喷薄枝柯间。撷而品之,其味甘美醇厚。邑人更取以酿酒,一醉秋色。安得余年多暇日,长与此一山酡颜相伴耶?”202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在嵩山“写山”,以自作《嵩山多柿》记录秋山美景,呈现在近日于湖北美术馆举办的“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中。 本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协、湖北美术馆主办的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展览以“摩崖:以山为寄”“绝句:以诗论书”“楹联:以联 [详细...]
    1. 李传真:关于“看见”与“劳作”的艺术跋涉
    2. 中国画《暖》,李传真 当我的首次个展“传·真:为劳动者立传”在中国美术馆这座国家艺术殿堂启幕时,我更加积极、深入地思考:如何让这些源于工地、田埂的画作,始终葆有它们本真的力量? 为劳动者立传,是我多年的创作实践。20世纪90年代末,那些曾与我一同在乡间成长的年轻人,有不少涌入城市成了农民工。在我心中,他们首先是具体的、鲜活的生命。我不断往来于路边街角、建筑工地,用画笔描绘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情感。2006年创作“守望系列”时,我试图用近乎雕塑的体量感,去凝固他们在街头等活儿时那种沉默的尊严。随着视线进一步推进,《工棚》真实呈现他们的生活 [详细...]
    1. 绘人不倦,形境相生——评杨晓刚的绘画艺术
    2. 《我的视角》176cm×184cm 1997年 晓刚自幼习画,具有扎实的中国画功底,常年的写生与创作,形成了他既简练概括又成熟的绘画风格。与晓刚相识已有多年,有感于他对艺术创作的勤奋与专注,更有感于他沉稳而又忍劲的艺术理想。 晓刚的作品用笔细腻而流畅,坚毅而自然,在墨色渲染中,表现严谨节律,在笔墨往复交织中,不减线条的精炼与细腻。他简略甚至弱化人物的表情,转而表达出一种超脱平常的静谧与神闲气定,给人以平静的力量。他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来自我们身边的劳动人民,也有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诸多佳作。像《村口》《高原母亲》等作品均 [详细...]
    1.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在上海开展
    2. 2025年6月13日,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在上海春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顾黎明近年来的系列作品“山水赋”,展品涵盖油画、水彩、综合材料及装置等,共计一百余件。此次展览作为“上海黄浦区公益性文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杜曦云担任策展人,主办方春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此次 “山痕水迹——顾黎明个展”的新作可以看到,与早前形成的“汉马王堆”系列,“门神”系列,“佛造像”系列,至近几年的“山水赋”系列和“四门塔”系列形成了他的艺术观念与语言流变的脉络。从近年来的新作品“山水赋”系列,也可以看到他始终是把握非单一的叙述方式,强调多重语言和文化符号的碰 [详细...]
    1. 坐对西山:文徵明的京居岁月
    2. 文徵明山水扇 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二年(1523年),文徵明在累试不第之后,以受荐途径获得出仕机会。这年春天,他从家乡苏州启程,前往北京。 临行前,其同乡兼好友祝允明赠诗表达祝福,诗中写道:“奇珍不横道,遄为宗庙用。”祝允明很能明白文徵明出仕的意义,因为和他一样,好友得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文徵明自志学之年至天命之年,淹蹇科举应试之途三十余载而不得一第。此番进京,既得遂平生志愿,不负其官宦世家期望,也是其施展经国济民抱负的最后机会。毕竟,这一年,文徵明已经54岁,而且体衰多病。事实上,进京前的整个冬天,他都在生病,连续卧床三个多月,坊间甚至 [详细...]
    1. “墨彩新象——新水墨艺术展”在深圳龙岗启幕
    2.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6月14日,“墨彩新象—— 新水墨艺术展”在深圳市龙岗区红立方公共艺术馆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部担任指导单位,深圳市中国画学会主办,中国国家画院邹明工作室承办。作为中国新水墨先锋展览,展览汇聚了34 位艺术家的150幅精心之作,以水墨为媒,展现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突破。 “墨彩新象——新水墨艺术展”是中国国家画院邹明工作室画家的年度展,自2022年从龙华观澜美术馆启程,该展览已先后在福田美术馆、罗湖美术馆和光明美术馆举办四届,此次在龙岗举办是第五届。 广东 [详细...]
    1. 陕历博推出“吉金·中国”展 从青铜器中读懂早期中国
    2.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特展,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青铜文明的演进脉络,揭示了青铜器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历程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汇集全国17个省(市、区)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文物,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青铜文明主题展。这不仅是一场文物的盛宴,更是一次文明的寻根——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铭文,铸刻着先民对秩序的追求、对天地的敬畏以及对“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最初想象。   追溯冶铜技术起源 [详细...]

展览活动
竹艺巧编:中式古韵和式新编
 香港中西区半山般咸道90号
 
 文物
伟大的诗人,民族的骄傲:普希金与东方回响
上海市杨浦区周家嘴路3678号
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
上海市奉贤区湖畔路333号
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