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画迹收芷
-
-
清代绘画集唐、宋、元、明之大成,大家辈出,争奇斗艳,画坛主流为文人,讲画品、画境、题材风格重山水。宫廷画家与在野争雄。正统趋于仿古反叛者注重革新。“四王 ”、“八怪”并举。今之古画拍卖元论大、小、拍卖与私下交易,所谓称之古画者其真货大多源于此代作品,收芷有,不可不加关注!不著画史者有,大名鼎鼎者亦有。清代大家有:王时敏、陈洪绶、王鉴、弘仁、 残、梅清、八大山人、石涛、吴历、王石谷( )、恽寿平、王原祁、高其佩、袁耀、华 、李 、金农、黄慎、郑板桥、王文琦、贻汾、苏六朋、任熊、虚谷等。
[详细...]
- 收藏基本常识:古代玉石印章收藏知识
-
中国传统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中国传统印章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正是由于传统印章所独具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悠久历史渊源,使得传统印章的收藏与投资活动逐渐得到艺术品投资群体的关注。
自古以来,刻制印章的材料有多种,如玉石、金、银、铜、木、牛角(骨)、玻璃等。金印价值连城,极难得到;铜印作伪较多,真伪难辨;木印、牛角(骨)印、玻璃印等材质普通,制假也易。因此,收藏历代的印章,玉石印章是很好的选择。
印章是刻制材质和篆刻艺术的结合体。辨别古代印章的收藏价值,主要看刻制印章的玉石种类和印章的篆刻技术。在古代玉石印章中,最具收藏价值的材质,是用号称“中华四大章石”田黄石、鸡血石、青田石和艾叶绿刻制的。
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其他3种都产于浙江:鸡血石产于浙江昌
[详细...]
- 浅析近年来的书法评审现状
-
当数以万计的书法作者踏着时代节拍被卷入书法展览的大潮中时,事实已经证明,书法大展的评审已成为书坛中人关注的焦点。每当大展结束时,投稿作者总会对评审过程及结果产生一些想法和疑问,如“数万件参赛作品最短需要几天来完成整个评选过程?”、“一二三等奖作品之间有什么差别?”、“评选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其实,这些想法和疑问并非没有道理。试想:十几位评委连同工作人员面对数万件参赛作品在短短几天内决定取舍,分出高下,评出等级,的确仓促了一些。评审过程实际上包括书法审美的全过程,本质上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复杂心理活动。一件作品初看和细看得出的结论,有时截然相反。如宋代欧阳修记述:“余始
得李邕书,不甚好之,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因受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评
[详细...]
- 秦汉绘画概况和绘画艺术
-
〖秦汉绘画.概况〗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
[详细...]
- 隋唐绘画概况
-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初唐时的人物画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此外,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
[详细...]
- 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往往人物画是最先发展起来的,辽代绘画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关系及契丹民族的艺术思想的原因,辽代的山水画创作一直没能发展起来。另外,与汉族地区相比,辽代并没有类似汉地文人画大发展的阶段,也没有许多属于此类的作品。但在辽金绘画的鉴赏中,许多并非辽金时期作者的绘画因为描画的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形象,被误为辽金画者甚多。辽的文化直接接受唐、五代及北宋的影响,尽管契丹族本身有自己语言文字和游牧的风俗习惯,但是汉文化仍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李赞华)和辽兴宗耶律宗真都擅长绘画,后者还常常以自己所画的鹅雁送于宋仁宗。《辽史》中还提到了一些怀有绝技的画师,但都没有作品传世。但李赞华和胡瓌父子有小幅流传。考古发现中也发现了一些卷轴画,加上在北方各地出土的墓室壁画,数量也不算少。当然,生活在辽国的画家,有契丹本族人士,也
[详细...]
- 近现代绘画概况
-
从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就一直在动荡之中生活着,她饱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她的不屈的子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奋争的权力,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改变中国的命运。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也开始向新的民主与自由的社会迈进。但本世纪以来的中国还是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被高高举起,传统的制度,尤其是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的中国人第一次把外来的侵略者赶出了家门,随后的解放战争又使最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安定和平的局面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侵扰,但是,我们毕竟走过了20世纪,站立在了新时代的面前。
西方
[详细...]
- 中国现代连环画
-
中国连环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清末和中华民国初年,随着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连环画开始作为通俗读物出现。1899年第一本石印连环画《三国志》(朱芝轩绘),由上海文艺书局出版。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文化启蒙运动和出版业的发展中,连环画逐渐广泛流行。北京称连环画为小人书,上海称图画书。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西游记》时,定名为连环图画。
20年代,连环画受到鲁迅、瞿秋白、茅盾等人的重视。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指出,不要视连环画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下等物事”。他还在《论“第三种人”》中认为连环画可以产生L.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那样伟大的画家。茅盾在《连环图画小说》等文中,对连环画的改革提出了重要意见,认为当时遍布
[详细...]
- 书画“全部印刷”造假法辨识
-
从此次起,我要说说与印刷有关的造假法。说到印刷作伪,其实算不上新鲜事,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北京荣宝斋就专门组建有将水印木刻付诸于名家书画复制的研究班子。当时复制的成品在不少收藏爱好者眼中已较逼真,若卖方主动告诉买方以真相,那是复制;否则与作伪属同一回事。
现在,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提高,尤其是高科技工具设备与手段运用到书画的仿真印刷后,那些“印”出的书画成品,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名家真迹。更有甚者,同属于印刷作伪类型的书画赝制还有着“全部印刷”、“局部印刷”和“印刷后添墨”三种不同的具体操作招数,现先揭示最前者的“全部印刷”造假法。
“全部印刷”相对
[详细...]
- 书画保养实战技巧
-
1、存放登记。可按创作年代、作者姓氏、作品尺寸、画作题材等分门别列地进行登记。
2、污渍的处理方法:
(1)霉斑,用75%%的酒精加脱脂棉再加吸水纸擦拭。
(2)墨渍,20%%的双氧水加脱脂棉再加吸水纸擦拭。
(3)便污,20%%的双氧水加布再加吸水纸擦拭。
(4)返铅,20%%的双氧水加脱脂棉再加吸水纸擦拭。
(5)油渍,用铁熨斗加热,在下面用吸水纸垫着。
3、展阔看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手持画作时,要戴上手套,以避免手上的污渍、汗渍留在作品上。
(2)与画距离很近时,不要咳嗽,以免唾液喷洒到画作上。
(3)不要抽烟,容易引起火灾不说,烟雾缭绕
[详细...]
- 对书画作伪的方式、方法与鉴定
-
要明辨书画的真伪,必须普遍知道些作伪的方式、方法(包括其原因),才能剥掉那些假物的伪装,去伪存真,还它们的本来面目;还有无款书画的断代、明是非问题,更须予以判别详明,使无张冠李戴之机,本文先从作伪的方式、方法来作些说明。
作伪,基本上有两种方式方法。一种是完全由作伪者书、画而成;一种则是以旧本改头换面别立名目。前一种我把它分成“摹”、“临”、“仿”、“造”四类,而其中摹与临、临与仿、仿与造,还都有着相互勾连的关系。此外尚有代笔一类,略近仿造,但性质又不完全相同。后一种作伪则有改、添、拆配、割裂等花样。
一 摹、临、仿、造和代笔
从历史文献看来,谈到摹、临、仿、造或代笔的,例如:南梁《论书表》中
[详细...]
- 古代书画赝品鉴别有法
-
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古代书画赝品令藏家们非常苦恼。一些惟利是图的书画商为了牟取不法的高额利润,往往不择手段地造假。现就古书画赝品的简便识别法介绍如下:
1、鉴别古书法作品。鉴别古书法,当先观其书法的结构、用笔、精神和照应,次观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相传和来历等,再辨别它的收藏、印色、纸色和绢素。凡其书法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摹本也;有笔意而无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连续,犹如算盘珠者,集书也。假若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法作品,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一看就是赝品。从古书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古书法的墨色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而伪作赝品则墨气浮而不实,古画亦是这样。
2、鉴别古画的方法。古人物画要观其顾盼语言,花卉果品要观其迎风带露,飞禽走兽要观其精神逼真。山水画要观其山水
[详细...]
- 书画家等级划分标准
-
书画家的等级划分,只是限于清末以后的书画家,对于古代书画家,史书上已有定论,基本形成三个概念,一是杰出的书画家,是指在书画史上成绩卓著者;二是著名书画家,是指在书画艺术方面成绩突出者;三是一般书画家,是指书画水平较高而成绩可观者。对于近代与现代书画家,有的已有公论,有的尚在认识过程中。1989年2月,国家文化部制订了《建国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作了三条规定:
一是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有7人:
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何香凝、董希文、王式廊、李可染。
二是各时期代表作品和精品不准出境者有66人:
于照 于右任 丰子恺 石鲁 齐白石 吕风子
张大千 赵望云 高仑 黄宾虹 蒋兆和 马晋
王雪涛 王伟 王淑晖 王心镜 叶恭绰 邓散木
冯照然 江寒汀
[详细...]
- 从考察、取证看书画鉴定知识
-
在书画鉴定的过程中,不同的鉴定家运用不同的方式。长期以来的鉴定方法以“望气派”为主要,但这种鉴定方法不是很科学,以气韵定真伪,以为“看画如观美人”;另外还有“款识派”,民国时期的庞元济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看书画可信之处,并不全面。因为人死了他的印可以流传,签名亦可仿,何况还有代笔的问题存在,如:赵云壑就曾冒充过吴昌硕的画;“著录派” 在书画鉴定方面比前两者更具可靠性。但也有的著录本身就是假的情况存在。如:明代的张泰阶的《宝绘录》就是配合造假而造的假书。60年代以来形成了较科学的鉴定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始创者为张珩,他认为鉴定书画要多方面的考察、取证,认为鉴定的主要依据为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辅助手段有著录、题跋等。
时代风格即风格的时
[详细...]
- 如何辨别字画真伪
-
有经验的投资者买字画,主要看作品的风格、题款、印章和纸绢几个方面,只要发现一方面有问题,或几方面都没有问题,即可在短时间内决定取舍。
书画艺术的时代风格,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密不可分,它是历史文化的象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任何书画家都不会超越它的影响和制约。正如秦汉时期的书法家,决不会书写行草和楷书,因为那是千年以后才出现的书体,这是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书画艺术的时代风格即随着这种演变而发生变化。
从绘画看,我国最先兴起的是人物画,以后才发展山水画和花鸟画。水墨画虽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奠定基础,但宋以前却是以彩绘为主。五代和北宋时期,水墨画开始与着色画分庭抗礼,元以后才推行水墨画,到了明代,又出现徐渭的泼墨大写意,所以唐以前的水墨山水画肯定是假画。山水画开始问世时,并不讲究透视比例,人大
[详细...]
- 投资古代书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书画自古就与琴棋并列被视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必修课程,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一直备受国人的喜爱与推重,历朝历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热衷书画收藏的大家。不少封建帝王如唐太宗、宋徽宗、清帝更是不惜重金广搜博取,宫藏秘笈了大量的名家巨迹。一些民间藏家如明代的,清代的梁清标、安仪周,民国的庞莱臣、,当代的王己千也堪称一代收藏大家——他们收藏的书画珍品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可见中国自古就不乏收画的传统。近10年来,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书画再度成为众多收藏人士的宠儿。尤其是艺术品市场设立以来,做为重要的投资品种,书画更是占据了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国内艺术品拍卖业,书画经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公司的总体业绩与成败,所以被视为重中之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内地书画市场的“厚
[详细...]
- 投资书画的“四字方针”
-
金融、房地产、艺术品被经济学家称为当代最有增值潜力的三大投资板块。
中国书画古玩、欧洲油画、翡翠珠宝并称为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三大宠儿”。一幅北宋词人张先的《十咏图》,以1800万元人民币成交;一个清代的豆青刻花扁壶,以1432万港元卖出。艺术品是民族文化的物态化,乃国脉所系,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中华古代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热爱。
在书画艺术品投资中,我们应以“名、真、精、新”四字标准来选藏或投资作品。首先看作品的作者是否有“名”,这就要熟悉中国美术史和近现代美术史。
其次是在看名的基础上重要的是“真”,也就是真迹。现在赝品充斥市场,不但有仿齐百石、李可染这些大师的作品,就连地区上刚露头角的小名家也有
[详细...]
- 甲骨文与金文
-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
[详细...]
- 书法,中国美术之魂
-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
[详细...]
- 书法与美学
-
一、书法美的表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书法艺术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是否有神韵、有美感,是欣赏书法最基本应注意的。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即“形质”与“性情”两大方面。
1、“实”(形质)方面:“实”(形质)方面是有形、可见的。就是外在形态;主要从线条与间架结构上去鉴赏;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 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 、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
[详细...]
- 书法与文学
-
一、书法与文学在创作途径上的关系:
被称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和“文学”有相通之处。书法和文学艺术虽然分属两个范畴,但就创作途径而言,书法和文学都是通过“字”作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字”的结构和含义,是书法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和文学用“字”作为载体,共同传递着不同 的理念和感受。书法是以一种视觉美来展示一种神韵、一种心境;而文学是用内容来反映一种思 想、一种观念。一个通过“字”的结构表现美,一个通过“字”的含义表达美,但二者在创作主旨、风格、法度、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相通之处,二者都通过笔墨表达作者所思所感, 因而在传递美的同时,也具有教化
[详细...]
- 朱熹书法艺术思想简论
-
长期以来,朱熹总是以一个思想家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而对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却仅有少数人进行过研究。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尚通学、出通人”教育体制的造就下,朱熹同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人一样,不仅通晓诗、词、文、史、哲,而且对于书法、绘画的创作和鉴赏也达到了上乘的境界。朱熹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通人,他的学术思想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领域,代表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学术文化的最高成就而影响及于东南亚各国。他的书法同样享有盛名,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学书法,先后临习曹孟德、颜真卿、王安石等人的书帖。一生临池不辍,精益求精,因而有“汉魏风骨”、“韵度润逸&rdq
[详细...]
- 关于中国书法在西方传播的若干问题
-
中国书法以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汉语的共生、变化无穷而又精妙人微的图像系统、典型的意义生成机制等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激发人们思想与灵感的源泉。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完备的信息社会中,任何民族的优秀传统都不只是一个民族的财富,例如中国书法,它必然要传播到世界,在人们的关心和培育下,最终成为全人类的传统。然而,文化的传播又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同时还需要耐心——某些领域便需要若干世纪默默的耕耘。像书法这样一种与汉语言深深契合的艺术,可以说,对它的把握便是对中国文化核心的把握,对于今天的中国学者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更不用说处于另一文化中的人们了。
谈到西方人与书法的关系,我总忘不了贡布里希讲过的一件事。一位妇女问韦利(Arthur Waley)
[详细...]
- 文彦博及其书法
-
文彦博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这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舜钦、沈括、王安石、曾巩以及周敦颐、包拯、狄青等。历史事件以王安石变法为人瞩目。《资治通鉴》也在元丰七年修成。文彦博作为一位政治家,又寿至92岁,历仁、英、神、哲四朝,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在政治舞台上渡过了他那漫长、变幻不定的人生。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可谓官高爵显。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几起几落,这恰恰说明他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庆历七年(1047),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平息了王则起义,并将之擒获,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这是文彦博政治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宋嘉祐元年,文彦博与富弼同为宰相。三年(1058),文彦博被罢相,后又被重
[详细...]
- 中国书法简史
-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
[详细...]
- 国画—悠久的民族艺术
-
简称“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自发现最早的独立性绘画——战国楚墓帛画起,中国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民间工匠之手,六朝趋于成熟,宋元文人画兴起,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清代以来,渐渐较多地汲取西画的有利因素,形成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术史上自成体系。中国的画派、风格、艺术、表现技法等,可说是洋洋大观。
从流派上说,有院体、文人、民间画三大流派;从题材上说,有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从表现形式上说,有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以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构图;取景布局视野宽大,不拘泥于焦点透视。从画幅形式上看,有壁画、屏嶂、卷轴、册页、扇面等,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在工
[详细...]
- 书画收藏——谨防赝品新特点
-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投资艺术品,尤其是中国名人书画的投资,已成为有识之士越来越看好的投资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各地此起彼伏的书画拍卖会、艺术博览会为书画收藏投资者提供了直接和便利的条件。但令人忧虑的是,书画中不乏伪作,而且作假方式花样繁多、手段高超,人们在书画收藏中如何规避风险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笔者近几年屡屡参加书画拍卖会、艺术博览会,就时下书画作伪的新特点概述如下,以供书画收藏者参考。
利用高科技产品做逼真的临摹 如利用一种特殊的投影机,去投射出原画的影像,这种投影仪的特点是可以投射底片,也可投射印刷品,且可以任意调节书画作品的尺寸大小,然后再由画家按投射的影像而加以细描,去伪造古今名家的作品。如无力出重资买仪器,那么他们就利用灯箱作伪,即用灯箱映出书画的原尺寸透明正片(胶片),然后用
[详细...]
- 书画收藏窍门
-
挂字画的窍门
居室挂字画,可以宣染艺术气氛、开拓视野、增添美感、陶冶情操、怡悦身心。但是,挂字画相当有讲究。下面教您窍门。
1.装裱加框俗话说“人要装,画要裱”,一幅画装裱、加框后,即显露出高雅的魅力。中国字画、源远流长,字画的装裱,也要相益得彰,颜色要选择沉稳,与字画格调统一,应突出居室的高雅的品味。
2.忌多求精不论您的居室宽大或狭小,都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悬挂字画,切不可将山水、人物、书法、风景一应俱全地悬挂于一堂,贪多求全,会使人感到庸俗、繁琐沉重。
3.色彩应协调字画的色彩选择,一定要和居室、家具的颜色相匹配,才会给人以儒雅的感觉。否则适得其反。通常水彩画宜和淡色墙壁、家具配用,能营造出清新、典雅的情趣。板画和线条整齐、边角突出的家具相配,才能显得沉稳
[详细...]
- 收藏艺术品应追求“六品”
-
私人收藏艺术品也应追求以下“六品”:
第一是“真品”。真画值钱,假画不值钱,这点道理人人皆知。即使假画比真画画得还要好,但因为它是假的,也一样不值钱。真品里面又有原作还是新作的问题。画家当初花了很多时间,搜集了很多素材,在当时的特定背景、特定的情绪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和后来又创作的作品,其收藏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相距甚远。
第二是“精品”。一个画家可以一辈子创作很多作品,但不是每件作品都是代表作。比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让人看后难以忘却。就他本人来讲,事隔多年,让他重新再画一张同样的画,他恐怕也画不出来了。因为它与画家当时的情感、精气神等各种因素都有关系,这些因素笔墨之间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第三是“名品&rdqu
[详细...]
- 收藏古书画作伪的地区性
-
我国古代,赝品书画的制作不仅手法多样,且带有地区特色。后人在鉴定时为其取了相应的名称,如“湖南造”、“河南造”、“广东造”、“苏州片”、“扬州皮匠刀”等。
苏州片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有些具有一般绘画、书法能力的人,专以做假书画为生,大多仿造唐宋元明大名家的作品,缺乏创造,笔法虚弱无力,图式有明显的雷同感。
“苏州片”造假做的最多的恐怕要算《清明上河图》了。不仅有张择端款的,还有大量仇英款的。北京故宫藏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卷》是最典型的。仇英造假的数量惊人,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像日本、美国等都有所谓的《清明上河图》。
广东造清末至民国年间,广东有一批专门做假画的商人。&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