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05:02:24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艺术知识 >>
    1. 闹花灯
    2.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人们编 [详细...]
    1. 太原社火
    2.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 [详细...]
    1.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2.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详细...]
    1. 踩高跷
    2.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浮山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 [详细...]
    1. 彝族文化艺术
    2.   彝族文化艺术   彝族文化艺术渊远流长、绚丽多彩。用老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等著作和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已发现的有上千种),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宇宙人文论》、《西南夷志》、《阿诗玛》等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彝族歌舞富有民族特色,流行“跳乐”,舞蹈始终与歌唱相伴,通常用笛子、三弦、月琴等伴奏。传统工艺品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图案精美鲜艳,很有特色。 [详细...]
    1. 狮子舞
    2. 狮子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 唐代以后,狮子舞兴盛起来,规模也宏大起来。在阵容上,不但有了大狮子、群狮和狮子郎的表演,而且还增添了小狮子的表演。 狮子舞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文狮”、“武狮”的两种表演。“文狮”,顾名思义,主要表现狮子温柔驯顺动作的神态以吸引观众。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摔跤,抚小狮等等一些不太激烈的文弱动作。“武狮”表演,则显明地突出 [详细...]
    1. 旱船
    2.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扮演者有男有女,在农村中不尽相同。如今,许多地方的跑旱船,不再男扮女装,而是由姑娘、媳妇化装后直接饰演姑娘、媳妇。也有些地方,仍然是男扮女装。 跑旱船,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 [详细...]
    1. 鼻烟壶简介
    2.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数十年而成。吸闻此烟,对解除疲劳起着一定的作用。它起源于美洲印地安,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旅行家发现,带回欧洲,很快流行一时。当时法国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竟相吸闻鼻烟,把此举当成一种时髦。拿破仑一世也是一个嗜喜鼻烟爱好者 ,据记载他每月耗费鼻烟达7磅多。 十六世纪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那儿的游牧民族在马背上无法用烟筒吸烟。因此鼻烟传入正适合他们野外吸闻特点,为了让鼻烟壶具备坚固,不怕摔碰,游民们用 各种玉器、金属、骨角材料来制作鼻烟壶。据史籍记载鼻烟在当时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访主人的账蓬时,主人必须鞠躬,用双手捧着鼻烟人给客人,而客人也必须用双手主人的鼻烟过倒出少许鼻烟,放在鼻上吸 [详细...]
    1. 闹红火
    2. 闹红火,即正月十五闹元宵。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闹红火,是在正月十五夜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中,有些是有声有色有动作的人群集体舞蹈表演。山西民间普遍流行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踩高跷、骑竹马、荡秋千、大头娃娃舞、扑蝴蝶等等。这就是“闹红火”的内容。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山西一年中规模最大,人员最集中,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每个元宵期,已成为山西民间艺术荟萃竞技的日子。 元宵之夜,人流不息,热闹非凡;鞭炮鼓钹铿锵入耳,龙灯、旱船婉蜒起舞,高跷、竹马娜娜而行,形成惊天动地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高潮。 “闹红火”的活动,据传秦、 [详细...]
    1. 渔翁戏海蚌
    2. 这是一种化装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也称“逗河蚌”、“海蚌舞”,主要流传干忻州、太原一带地区,其它地方也有个别县份流传,这种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渔翁戏海蚌,多数是由两人表演。由于表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表演时也各有差异。以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为例,“渔翁戏海蚌”是通过渔翁以食物引诱蚌,引逗中泼水戏蚌,海蚌单壳打渔翁或双壳夹击渔翁,以及两者水中斗智和岸上追逐表演等,表现了渔翁与海蚌嬉戏逗乐的情景。 在山西晋南翼城县一带,逗海蚌在这里成了“逗河蚌”。故事情节是由逗蚌者追捕河蚌精,逗蚌者由丑角角色出现,河蚌精由旦角角色出现。在表演时,河蚌精做出许多种躲、闪、逗的表演动作,以逗蚌者最终捕获河蚌精的结局作为结束。 在其它地方,扮演 [详细...]
    1. 放烟火
    2.   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我国的烟火名目繁多,花色品种颇杂。但,菊花型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花型。烟火射入高空后,先是五彩续纷的光剂燃烧,继而是一个个随开随落的降落伞,烟火重叠,夜空锦绣团团,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里人们观赏的目标。这种转瞬即逝的大型烟火,造价是很高的。一般县城、乡镇放的烟火,既是隆重的,又是节制的,以达到观赏目的,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为目标。“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 说到放烟火时,还应当提到山西的塔火,这种塔火,既有取暖的作用,又有照明的价值,还有观赏价值,也会在正月十五之夜大显身手。 塔火, [详细...]
    1. 龙舞
    2.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蔑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 [详细...]
    1. 民间艺术之花——榆社霸王鞭
    2.   榆社霸王鞭,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优秀文艺节目,它集舞蹈、武术、体育于一身,以节奏明快,粗扩豪放,铿锵有力,欢乐祥和的独特风格,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每逢节庆之日,当一队队健男俏女、红装艳裹,持鞭上场舞动霸王鞭时,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起 源 传 说   榆社霸王鞭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流传,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说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项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恢宏之状,动魄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百姓,百姓纷纷效仿之。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军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又说,项羽带兵在太行山一带作战,曾宿营榆社,故源出于榆社。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 [详细...]
    1. 沈老爷坐轿
    2. 这是一种民间闹“红火”时的活动项目,主要流传在太谷县境内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内。 沈老爷坐轿原名老爷坐轿。相传明清时,每逢大旱人们到介休绵山祈雨取水,返回时,在太谷县境内的白城举行庆典活动,组织民间节目表演,常常便演出“老爷坐轿”。演出者中有一名姓沈的老者,经常组织和参加这种演出,在民间艺术表演方面颇有专长,而且艺术水平很高,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位沈老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爷坐轿”这一舞蹈更名为“沈老爷坐轿”。 “沈老爷坐轿”,原由一人表演,坐轿人双手持两根抬杆,杆两端各饰一名假轿夫,边唱过舞,酷似两人抬轿一人坐。到民国年间,这种表演形式发生了演变。发展成了一人坐轿一人抬的形式。坐轿的人扮演沈老爷的角色, [详细...]
    1. 京族文化艺术
    2.   京族文化艺术 京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习俗。表现在衣食住各方面。在京族小部分老年妇女中仍然穿着本民族服饰;有自己特别喜爱的食物;"风吹米壹"糍粑和米壹丝、调味品"鲶汁"等,此外,妇女嗜好嚼槟榔,男子吸烟爱用水烟简或烟煲;过去多居住在类干栏式的房屋内,房屋四角用四根木桩为柱,用茅草、竹篾,或再涂上泥巴作壁,顶覆茅草或瓦,再压上石头以防大风把屋顶掀翻,离地四、五寸许编架竹条、上铺草席作地板,在地板上坐卧饮食,地板底养鸡养鸭,卫生极差。解放后多改住砖瓦或水泥房屋。 [详细...]
    1. 太原铁棍(铁棍与背棍)
    2. 太原铁棍,是原“太原县”(今太原晋源区)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 太原铁棍,造型精美,它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小舞台。这个舞台,纵横不过四尺,高不过三尺,舞台两侧有两条近两丈长的横杆,前后由十六名男青年抬起,可以抬着颤动,穿街过巷,站在这个被抬起的舞台上的人,可表演各种姿势的节目。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横条小高台,两端竖起两支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将演员从足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在这三支铁棍上绑好三个男女孩子之后(一般是女孩子),导演就根据自己的构思,让演员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自然,演员中也包含了抬起横杆的十六 [详细...]
    1. 壮族文化艺术
    2. 壮族文化艺术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民间文学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往往以故事、歌谣等形式,口头流传于民间,其代表作为《姆六甲》、《布洛陀》、《莫一大王》等。左江壁画,反映壮族先民会生活情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经2000多年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见,以宁明县花山崖壁画最为著名。铜鼓是壮族先民的杰作,大小不一的各类铜鼓,鼓面有浮雕的花纹图案,每面都是精美的珍品,其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壮锦图案精美别致,早在唐宋时期就已享有胜誉,作为贡品进贡朝庭,其美术创作和纺织技术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壮族人历来喜欢唱山歌,山歌的种类繁多,有古歌、劳动歌,情歌、风俗歌等,还可细分成几十种、上百种。人们生活中歌声不断,并定期举行歌圩,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歌节,除唱歌外,还有壮戏、唱师戏、民间舞蹈等表演,及青年男女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壮族常 [详细...]
    1. 平定元宵塔火
    2.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 元宵塔火,与元宵节直接相关。称之为“塔火”,要燃烧起火焰,而且要垒成塔形了。 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 [详细...]
    1. 苗族文化艺术
    2.   苗族文化艺术   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传说和故事,反映苗族祖先与自然的斗争及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苗族社会的变迁及发展历史、苗族人民的机智勇敢等,多以口头唱诵的形式流传下来。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生活中多以歌来表达感情,芦笙舞则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伴奏乐器有芦笙、木鼓、铜鼓、萧、笛、木叶、口琴等。苗族的挑花、刺锈、织锦、腊染、剪纸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风格独特,一向享有盛誉,特别是腊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而传统银饰,整套包括手镯、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精巧、做工细致,令人赞叹不已。 仫佬族文化艺术   仫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生动活泼的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谚语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山歌种类繁多,有随口答、古条歌等,人们平时用来歌诵生产、生活和爱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几乎家家有歌本, [详细...]
    1. 龙舟舞
    2. 龙舟舞,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区域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乡宁县境内,这种舞蹈,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时已经十分盛行。 龙舟舞,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出现并在街头巷尾进行表演。表演者,少时十几个人,多时二十余人。这种表演,除去八名舞龙者和一名指挥者外,同时还有表演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的角色若干人。 表演时,指挥者手中持有一杆大旗,八名武士装扮的舞舟者,在手举大旗的指挥者号令下,手持黄色木浆,上下挥舞,左右扭摆,一会儿是在汹涌的波涛中追波逐浪,一会儿又在平静的水面上嬉戏飘游,扮演成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的表演者在龙舟周围随着波浪的起伏翩翩起舞。这种舞蹈的步法为平稳的“圆场步”和略带弹性的“小颤步”。 这种龙舟舞的伴奏,由打击乐器锣、鼓、镲、钹等担任,只有两个乐句,反复 [详细...]
    1. 侗族文化艺术
    2.   侗族文化艺术   侗族具有丰富多采、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艺术。侗族地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内容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俗为题材,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神话、故事、童话、寓言等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手工艺品有挑花、刺锈、藤编、竹编、雕刻、剪纸、刻纸等,美观实用,各具特色。侗族擅长木石建筑,造诣很高,鼓楼、风雨桥、风雨亭等造型独特,雄伟壮观,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以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最负盛名。 [详细...]
    1. 鼻烟传入中国
    2.    烟草的发源地为美洲印地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印地安人为了寻找食物或狩猎的场地,经常徒步或赶着牛车长途跋涉和迁徙,生活十分动荡、艰苦,他们往往用烟草的味道来寻找刺激,使他们暂时忘记疲劳和饥渴,并用烟草治疗创伤和疾病。 在墨西哥的玛雅古国的印地安人,他们在祭祀活动中经常的使用烟草,例如:他们点燃烟草来祭祀太阳神,祈望得到丰收和富足。 印地安人不仅在宗教典礼上燃烧烟草、吸烟,而且,一些社交活动——结婚、生日、丧葬、拜访时,往往将烟草作为高尚和贵重的礼品。 美洲的印地安人用红粘土制成烟斗,上面装饰以美丽的羽毛,用它来代表和平。 在那里,不同部落的首领们以同用一个烟斗吸烟来表示和睦相处,(Smoke the calumet together),在美国是一个成语,在那里人们以在一起 [详细...]
    1. 瑶族文化艺术
    2.   瑶族文化艺术   瑶族的民间文学渊远流长,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盘古开天地》、《伏羲兄妹》、《盘瓠》、《密洛陀》等长期在本民族中流传,家喻户晓,少量诗歌和神话传说还有汉文手抄本或唱本。瑶族能编善唱,按内容可分为祭神歌、造物歌、生产歌、情歌、风俗歌、信歌等。瑶族常以歌来传颂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反映生活,最典型的要属被称为瑶族史诗的《盘王歌》和《赛洛陀》。瑶族有许多忧美的舞蹈用以反映生产、斗争和各种祭扫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各种舞蹈,一般以铜鼓或长鼓为主,配以锣、铜铃、芦笙、笛子、唢呐等,有机组合成调,平时喜欢吹木叶,过节还喜欢吹牛角。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服饰、建筑、生活用品及各种装饰品都有样式繁多、精美别致的图案花纹。特别是服饰,各地方、各支系有所不同,其款式不下六、七十种,配上头饰和手镯、项圈等,光彩夺目,美不胜收,历史上有&l [详细...]
    1. 水族文化艺术
    2.   水族文化艺术   水族文化艺术丰富多采。民间流传着各种形式的诗歌、故事、传说、寓言,多以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统治者的反抗为内容,情节生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水族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龙舞等,以铜鼓舞和芦笙舞最受欢迎。逢节日庆典,都有舞蹈表演。人们喜欢的还有花灯戏。跳舞和唱戏时常用锣、皮鼓、铜鼓、芦笙、唢呐等伴奏。民间的剪纸、刺绣、印染和雕刻等手工艺品精巧别致。尤其是刺绣工艺,做工精细,结构完整,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详细...]
    1. 摄影的文化阐释
    2.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全国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0 7·乌鲁木齐 摄 影 的 文 化 阐 释 潘嘉来 一、摄影的本体问题 摄影的本体问题就是要回答“摄影是什么”这样一个摄影理论的最根本问题。切入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够站在怎样的文化高度上来认识摄影,这种认识最终决定了我们会将摄影安置在怎样的文化位置上。 长期以来我们尝试在审美领域谋求相应的解答,期望在美学中获得摄影的规定性,满足于将摄影定义为“美”。然而这方面的努力并没有能够获得圆融的理论支持,事实已经告诉我们仅仅在审美领域寻求摄影的规定性是视域不够广阔的,因为“美”这样一个概念并不能包容摄影的外延,换言之“美 [详细...]
    1. 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2. 心理学的定义 完形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反应的一种学问,它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视觉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基本的技能。在讨论完形(Gestalt)的意义以前,有必要先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字是由希腊文psyche(心或精神)及logos(研究或学科)演变而来。按照字面上的意义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灵或精神」的学科。过去身心二元论的时代,心理学的研究局限于心灵层面的探讨,因此昔日的心理学是十分主观又缺乏科学实证的学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本质上逐渐转变为系统化、客观性及依赖科学实验的学问,同时心理学界开始主张人类的身心并不能切割,「行为」是身心一体的结果。由于「行为」具有客观性,而且可以观察量度并加以量化分析,因此人类的行为研究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重心。 [详细...]
    1. 初学摄影时的常见毛病
    2. 初学摄影者常犯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虚动。所谓虚动是指被拍摄对象在画面中模糊不清,造成虚动的主要原因有:对焦不准确;被摄对象动作快,而快门速度慢;按快门时手持相机晃动等因素。想对焦准确可以收小光圈,加大景深;尽量选择焦距的倒数做为手持拍摄的快门(焦距以换算成135相机等效焦距为准)。 2.光线运用不当。光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初学者在拍人像时,由于光线运用不当,常常拍出“大黑脸”和“阴阳脸”的照片,这些现象往往是逆光和侧光拍照时造成的。为防止这些现象,拍摄时可用反光板、闪光灯适当补光或使被摄体改变方向,避开逆光拍摄。 3.拍摄时机掌握不好。特别是拍摄运动物体时造成主体缺胳膊短腿的现象。拍照时人们都希望自己笑得自然,可由于时机掌握不当,往往笑得不自然 [详细...]
    1. 使用微距镜头要注意些什么?
    2.  1.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微距镜头 不同的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应用特点有所不同,具体是: 在同一像场比下,镜头的焦距越短则摄距越近;对同一摄 距而言,焦距越长的镜头拍摄的画面越大;短焦距镜头可强调画面的透视感,长焦距镜头可压缩画面、模糊背景、更好地突出主体。一般而言,要在镜头与主体之间留下较大的空间进行照明、布光时,宜用长焦距的微距镜头,拍摄昆虫或其他小动物时,也应选用焦距较长的微距镜头,在离昆虫或小动物较远处拍摄,不致于使之受惊而错过拍摄机会。 2.适当的补偿曝光 使用微距镜头近摄时,要根据拍摄倍率进行适当的曝 光补偿,一般微距镜头使用说明书上都推荐有相应的曝光 补偿数据,佳能几种EF系列微距镜头所推荐的不同拍摄倍率下应补偿的曝光量见 表1、表2、表3。现在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多数具有自动曝光功能,当使用具有丌 [详细...]
    1. 谈数码技术条件下摄影师的文化素养
    2. 数码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传统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带来巨大的冲击。许多习惯了使用传统相机的摄影师,面对着新的技术和创作手段,表现地不知所措, 看不懂数码相机上的标记,看不懂镜头的数据。一时间,好奇、疑惑、恐惧、惧怕、排斥、试探、赞许,全都在心中相互的倾扎。而另一些摄影人则很快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大胆使用数码摄影手段,创作出了一些传统手法无法比拟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在今年的第二十届摄影艺术国展上,专门设有一项数码创作奖项, 使数码摄影创作堂而皇之登上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这无疑就是对这种新技术的肯定。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还是观望也好,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已是势不可挡的趋势。因此,现代摄影师应该重新审视数码摄影条件下,自身的文化素养问题,认真研究数码摄影技术究竟给摄影人带来那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冲击?如何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迫使每一个摄影师都必 [详细...]
    1. 什么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2.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只有一个镜头,既用它摄影也用它取景,因此视差问题基 本得到解决。取景时来自被摄物的光线经镜头聚焦,被斜置的反光镜反射到聚焦 屏上成像,再经过顶部起脊的"屋脊棱镜"(注)反射,摄影者通过取景目镜就 能观察景物、而且是上下左右都与景物相同的影像,因此取景、调焦都十分方便。 摄影时,反光镜会立刻弹起来,镜头光圈自动收缩到预定的数值,快门开启使胶 片感光;曝光结束后快门关闭,反光镜和镜头光圈同时复位。   单镜头反光相机可以随意换用与其配套的各种广角、中焦距、远摄或变焦距 镜头,也能根据需要在镜头安装近摄镜、加接延伸接环或伸缩皮腔。总之凡是能 从取景器里看清楚的景物,照相机都能拍摄下来。使用120胶卷的简易型单镜 头反光照相机一般不用五棱镜(如长城DF-4型),可直接在毛玻璃上取景、 调焦;中、高档单镜头 [详细...]

展览活动
闫家成:平凡简史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闫家成
秃力城:旧白天鹅号旅客——黄河山个展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杏会八都——许江作品展
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潘礼南村文化礼堂
清风徐来——徐青峰绘画作品展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西路137号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工艺理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及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文章从思维方面的借鉴、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 详细>>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名片的意义及分类
名片设计制作与名片印刷要点
唐宋墓室壁画世俗化倾向原因浅析
平面设计及印刷业务人员常识备忘手册-设计板块
软件界面设计要素-设计板块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设计板块
关于设计管理-设计板块
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设计板块
什么是设计之美?-设计板块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