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临摹汉简 (3)
-
-
图一
图二
图三
二、笔画分析
(一)笔法
1.起收
如前所述,汉简书法字形较小,用笔较为随意。一般将汉简上的字放大到盈寸大小更便于临习。此时,如果一味自然落笔,尖锋很多,便非常不妥当,因为这是汉简被人为夸大的特征,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时下很多出版的碑帖随意放大原迹,有的甚至将小楷字迹亦放大到一寸有余,可以说已是面目全非了,临习者应慎选这类临本。有些字是越大越好,有些则未必,要看具体情况。
图一中,“白”字起笔如蜻蜓点水,与后面书写出的粗壮点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构成了一定的节奏感。外框简化成两笔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2)
-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本质、入微。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
汉简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放逸不拘,似为不经意的书写,然而又时时能体
[详细...]
- 怎样临摹汉简 (1)
-
-
一、概述
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
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
[详细...]
- 《颜勤礼碑》及其笔法(1)
-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颜真卿(709—785),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唐玄宗开元中进士,曾任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颜鲁公”。
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变古创新、自成一格,人称“颜体”。他的书法传世作品很多,在此向大家介绍的是其71岁撰文并书写的楷书作品《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督府长史与护军颜君神道
[详细...]
- 怎样临习索靖《月仪帖》(1~15节)
-
《月仪帖》传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是章草名帖。我们今天见到的是《邻苏园法帖》拓本(左图为拓本局部),纵32厘米。《月仪帖》为书信文例,按月令书写。但传至今日,该拓本已缺四至六月,计18页。
索靖(239-303),字幼安,张芝之姊孙,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历尚书郎、酒泉太守等。因曾为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年轻时就洛阳太学,为“敦煌五龙”之一,博通经史。与潘岳、顾荣等同僚一道,为时人所尊敬。迎讨河间王颐安之乱时受伤而卒,封安乐亭侯,谥曰庄。
索靖擅章草书,传张芝法,险峻坚劲。其章草书,自名曰“银钩趸尾”。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传索靖有《出师颂》、《载妖》、《七月》等帖,并著有书论《草书状》—篇
[详细...]
- 传统书法价值的再发现
-
年近八旬的----黄济云书法展观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济云先生日前来京办展。我作为黄先生的学生,虽然近些年对笔墨不再深究,但在工作和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需要认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技与人文的复杂关系时,我非常真切地感觉到黄老师对我的影响。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向黄老师请教之初,他不仅根据我的特点选定临摹《张迁碑》为书法入门基础,而且教以《素书》为文化修养基础。“推古验今,所以不惑”,现在回头再看,传统仍然成为中国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基础资源。以此来看这次书展的意义,我以为当是30年之后,中国传统书法价值的再发现。
以风格而论,黄济云先生属于传统书家,他在1979年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赛中以小楷体获得一等奖,当时的批语中有“运笔轻灵、别具一格”的评论。我拜师以后,只觉得黄老师的字好,并不太了解上述
[详细...]
- 中国书法[元代书法]
-
元代对书法的重视不亚于前代,书法得到一定的发 展。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元代书法家达300余 人,其中以赵孟、鲜于枢、康里等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书法,在至元以前多受金代影响,继承颜真卿 和苏轼、米芾的余绪,善书者虽不少,但成就不十分显著。大德至延间赵孟、鲜于枢等人崛起,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轻视南宋的 近体。他们身体力行,对古代诸大家的名迹进行广泛的 探索和认真的临学,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使晋、唐的传统法度得以恢复和发展,扭转了南 宋以来由于士大夫多“趋时贵书”形成的所谓“恶札流 饰”的积习,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因此,赵孟、鲜 于枢被称为元代书坛的“巨擘”。
赵孟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
[详细...]
- 楷书的基本点画——点
-
点,是形态上最小的笔画,但它却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完整的过程。点的形态很多,最为常见的有方圆、长短之别,藏锋、露锋之异,左倾、右侧之殊等等。古人非常重视“点”,“倘一点失所,犹美人之眇一目”,可见写好一个点画的重要。任何——个笔画。均可看作是点的延伸。在历代楷书法帖中,它们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和书家风格的各异而呈现许多细微差别,这里择要介绍点画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变化。
1.方点及其用笔
方点在外观形态-—亡现出棱角,精神外耀。它的用笔通常是逆锋人笔——折锋顿笔——回锋收笔。如此便写成逆入方点(见下图a)。
如果以折锋人笔——顿笔右下—&mda
[详细...]
- 谈谈怎样把握字的重心
-
学习书法,常常提到“重心”这个概念,字的重心就是整个字的分量的中心点。写字时把字的重心把握准了,写出的字才不会上歪下斜,左偏右倒,而显得平正。唐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可见,如何把握好字的重心,对初学 书法者很重要。但是,中国的汉字千姿百态,复杂多变,有些字的重心比较明显,如“十”、“田” 等,有些字的重心却很难把握,如“飞、乃”等。为了使初学者很快地学会掌握字的重心,下面笔者把汉字分成独体、上下、左右三类,举例加以说明。
一、独体字的重心 独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直接构成的,在所有的汉字中,独体字占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它是构成众多的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因此,熟悉掌握独体字的重心
[详细...]
- 撰写对联应合规矩
-
有许多书法爱好者不甘心总录前人旧作,时有自撰联语。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入此道。本文仅以读者的一副书联来稿“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为例,说明对联撰写之初阶。
对联是我国语言文字的一种特定形式,由汉语决定其种种规则。对联的第一条规则要上联末字用仄声(上、去、入声)字,下联末字要平声(阴平、阳平,即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字。读者此联符合这一规则无误,“大”是仄声,“宽”是平声。对联第二条规则是上下联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互换。读者此联上联的第二字“中”和第四字“坤”皆为平声,而第一字、第三字则也是平声,虽然第一、三字可不论,但连用四个平声,未有抑扬音调变化,因而不妥。第三条规则是上下联第二、四、六字平仄要相反。读者此联的上联
[详细...]
- 题字的艺术
-
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画毕,题字的位置,字数的多少,字体的要求,文字的内容,都需斟酌、慎重。一幅画的空白处,不一定是题字的最佳位置,繁密处也绝不是不可落笔;不宜长题时,最好的题句也只能割爱,甚至写个穷款;应该长题的,就要想方设法加足为止。据说吴昌硕和潘天寿两大师在题字前,要把完成的作品悬挂墙上,仔细推敲,然后才下笔题之。齐白石有幅长条立轴,下端画水墨小鸡两只,左上角仅题“白石老人”四字,中间一大片空白,显得章法奇特,情趣妙生;潘天寿之作,常见一题再题,也是出于画面布局的需要而为之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各方面颇为完整,无可挑剔。
苏州吴湖帆和蜀人张大千为密友,他们对画面的处理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有些绘画画得还可以,可惜一题字就糟了,由于位置不当,往往破坏了画面,这是因为有些作者看问题孤立了,没有意识到题字盖章对画面整体感
[详细...]
- 对临要注意什么
-
对临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写一字,不可看一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间架结构,然后才可“对临”。
[详细...]
- 兰亭序的基本风格
-
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基本风格,历来都有定评。虽说象《兰亭序》这样的剧迹其可靠程度
尚有疑问,但对大王书风的继往开来之功,却是无人能予以否定的。《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
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
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
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
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在他以前,
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强
[详细...]
- 楷书教程-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
[详细...]
- 墨的使用方法
-
以清水逐渐加入: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
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
[详细...]
- 边 款 艺 术
-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它起源于隋唐。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虽然还称不上艺术,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t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印章的兴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这一领域内是杰出的拓贵了邓石如、丁敬之后,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以用刀风格及种类的变化而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风书水准之高,堪
[详细...]
- 采冬桑叶
-
汉族民间风时风俗,流行于四川西部。每年冬至日,人们纷纷到野外田间采摘桑叶,一些有小孩的人家采得更多。然后晾挂在、屋檐通风处,或晒干收藏好以备家人清热止咳用。民谣说:“吃了冬桑叶,清热又止咳。”
[详细...]
- 龙灯开光
-
汉族民间岁时旧俗。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杭州吴山的山右有龙王庙,俗称“龙王堂”。农历正月十二,城厢内外的各路龙灯都要到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这一天,山上山下,群龙飞舞,相互戏耍,比赛高下。
[详细...]
- 利市羹
-
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浙江宁海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人们以栗麦与其他食物混合煮成汤,分甜、咸两种,全家共饮,认为全年可获吉利,因此得名。
[详细...]
- 立夏饭
-
也叫“烧夏夏饭”。旧时汉族儿童立夏日烧的饭。流行于湘江杭州地区。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立夏日将兜得的米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
[详细...]
- 立秋节
-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8日前后)过节。在周代,此日一辈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西郊迎秋,祭奠。汉代民间以立秋在朝在夜,占卜天气凉热,在“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之说。清?,此日有秤人、吃西瓜、尝新、祭祖等风俗。
[详细...]
- 立春开土
-
仫佬族岁时旧俗。流行于广西罗城东门等地。立春前一日,村民云集县城东效“春牛亭”。县太爷鞭打耕牛,犁地三下,表示春耕开始。次日立春,庭长分点谷种给各户,各家以谷种、酒肉祭祖。祭毕,牵牛到自家田里犁三犁,把谷种撒下。此仪式后,全力投入春耕生产。
[详细...]
- 理胎发
-
旧时汉族育儿风俗。流行于台湾竺地。男婴出生24天,女孩出生20天,或到满月,要在产房内举行理胎发仪式。剃发时,要将12颗小石、12枚铜钱、12只红鸡蛋放在水盆中。剃后,取出红蛋,在婴儿头上轻滚三下,又以蛋黄和葱汁混合,在婴儿头上作涂抹状,民间以为如此做,孩子会聪明,长大能做官。剃下的胎发扔到屋顶,然后抱婴儿接受客人祝贺。
[详细...]
- 分龙日
-
旧俗五月二十为“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嘉兴“水龙会”集中在南湖举行。此俗延续至50年代。
烧“汰脚香”、“赛花船”
旧时嘉兴新丰及平湖县一带农村,插秧完毕,农民都上寺庙烧香称“汰脚香”,有的地方举行“赛花船”。据记载,“赛花船”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船上竖宝伞,挂彩旗,参赛的船均是小巧玲珑,油漆一新的艄船,故又名“赛舶船”。近时此俗消失。
[详细...]
- 天生日
-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详细...]
- 二月初二
-
旧时农历二月初二称土地诞辰。人家食油煎年糕,称“撑腰糕”,以示即将开始农事,需强健身体之意。海宁一带称此日为“萝卜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年糕,谓之‘撑腰’。是日乡间下瓜茄诸菜种。庙中或醵钱奏乐一天,晚放花爆。”
[详细...]
- 赠金钥匙
-
赠金钥匙(rite of presenting a visitor the golden key)
西方国家或城市向来访贵宾表示友好和崇敬所赠予的象征性礼物,并须举行赠予仪式。这种仪式起源于古代欧洲。当时欧洲城市多系城堡,进出开启城门需用钥匙。由一个城市的最高官员把该城市大门钥匙赠予给某一外来贵宾,即意味着对该客人的尊敬、信任和欢迎。现在人们进入某一城市虽已不再需要城门钥匙,但仍向外宾赠予金钥匙以表达该城市或该国家对外来客人的信任和欢迎。
[详细...]
- 分圈子肉
-
汉族民间宗桃旧俗。流行于湖南宜章等地。“圈子肉”,因用竹片穿上若干肉块,弯成圆圈而得名。每年农历清明节,当地农村各宗族。集体杀猪,做圈子肉。先祭祖,后将肉按人口分发,一人一块,各户派人领取。闺女和当年生女孩的妇女不分,当年生的男孩的妇女则分两块。怀孕的妇女尤为人们看重,分得肉块大而整洁。
[详细...]
- 送花盘
-
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遇有家人生病时,需请端公或自家举行此仪式。届时,备好香烛纸钱,用碗装一点米饭,置于一大盘中,再把盘送到病人床前踏板上,由端公或家属进行祈祷。祷毕,将盘送到岔路口,祝祭一番后将盘中物品抛掉。据说,这样可以送走瘟疫,使病人迅速恢复健康。该习俗现仍在一些山区流行。
[详细...]
- 祭牧神节
-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日,是摩梭人祭奠牧神的节日,摩梭语“耕旦”。届时所有摩梭人家都要做很丰盛的早餐。早餐食谱中必须有猪心子、香肠、猪蹄子、灌猪脚、猪舌以及油煎粑粑等肉食品种。吃饭前须先烧香焚烛,将所有的食品,各取一小勺献祭牧神,再由达巴开始念诵祭奠牧神的经文。念毕,将祭品散向四方,然后给所有的放牧人员用餐。
牧神节这一天,放牧人员最受优待,不仅要让放牧者穿上新衣新袄,而且家庭主妇在分食时,先把最好吃的肉食分发给放牧者,并用一个皮袋装上猪心、猪蹄子、灌猪脚、猪舌头以及油煎粑粑、米花糖、水果,让放牧者带到山上放牧野餐。由于每个放牧者都要带来丰盛的肉食,因而有的肉食品甚至几天几夜也吃不完,使放牧人员常赏连续数日醉酒欢歌,彻夜不眠。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