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窑青瓷概述
-
龙泉窑历史悠久,
窑场众多,
分布范围很广,
生产技术高超,
产品远销国内外,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西晋,
结束于清代,
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
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
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
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
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
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不仅窑址多,
而且产量大,
许多窑址的瓷片和窑具堆积如山,
引人注目。
经过考察,
龙泉窑
[详细...]
- 龙泉窑渊源
-
龙泉窑历史悠久,
窑场众多,
分布范围很广,
生产技术高超,
产品远销国内外,
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两晋,
结束于清代,
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
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 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
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 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
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
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
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不仅窑址多,
而且产量大,
许多窑址的 瓷片和窑具堆积如山,
引人注目。
经过考察,
[详细...]
- 新手收藏陶瓷注重三大原则
-
对于新手来说,
收藏陶瓷要注重三大原则。
原则一:用闲钱中长期投资
由于经过一段暴涨,
陶瓷收藏市场的利润空间不断积压,
投资周期从之前的3~5年延为10年左右。
除了特殊品种在特殊环境中有短时间爆升的可能性,
即使是少而精的品种也只能在10年左右时间中以10%左右幅度上涨。
对于收藏者来说,
要做好中长期投资的准备。
投资的资金必须是生活必需以外的资产。
对于年薪二三十万元的投资者来说,
如果每年能够收藏一两件好瓷器就已经达到目的。
不过要注意一定要兼顾完整原则,
收藏相对少见、品相好的、以立件为主的瓷器。
原则二:进行投资组合配置
市场
[详细...]
- 古瓷器注意取放与保管
-
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必须遵循轻拿轻放,
小心谨慎的原则。
1.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
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
应该一手拿住脖子,
一手托住底。
2.瓷器人物在取放时,
须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
因该部分最纤细,
易损坏。
3.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
移动时应该双手捧,
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
以防断裂。
4.薄胎的器皿,
要双手捧,
忌用单手,
尤其是瓶件,
底部小,
长度高,
还须防风吹倒。
5.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
[详细...]
- 如何鉴别哥窑上品学问大
-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是收藏家热衷的珍品。
哥窑笔洗因数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爱。
鉴别哥窑笔洗除了看釉瓷,
应仔细观察胎骨上的“火焰红”与“跳刀痕”。
现代有多种仿冒品,
但对于彰显制瓷工人技艺与功力的“跳刀痕”却难以模仿。
哥窑上品釉面光泽莹润
收藏爱好者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笔洗。
它浑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裂痕。
收藏专家黄浩全说,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瓷的主要特征是釉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
[详细...]
- 收藏艺术陶瓷的三大常识性秘诀
-
一般工薪阶层都具备收藏陈设艺术陶瓷的条件,
但收藏是一门学问。
首先,
要量力而行。
经济不十分富裕的投资者,
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型壶,
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文具、茶具等。
其次,
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
价格并非越高越好。
比如釉下彩和青花瓷,
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
色泽是否莹润、透明,
注意有人拿釉上冒充釉下,
以假乱真;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
必须是手工绘制,
不是印花、贴花,
而且颜色要光亮。
再就是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
既要看整体效果,
也要察看器形是否周正,
有无变形,
釉面是否光洁,
色度有无异
[详细...]
- 定瓷的名作
-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
高5.5cm,
口径16.8cm,
足径9.4cm。
碗敞口,
浅式,
斜腹,
近底处内折。
通体白釉,
口部镶铜。
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
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
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
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高5.4cm,
口径30.4cm,
足径13.6cm。
盘侈口,
浅腹,
圈足。
里口凸起弦纹2道。
盘以印花为饰,
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
[详细...]
- 定瓷的鉴别
-
定窑鉴定是一项很繁杂的事情。
由于鉴定工作集文化、艺术及工艺于一身,
故鉴定决不能单从造型上看年代,
从特征上辨真伪,
因为赝品往往更重视造型及其特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先生从事定瓷研究、创作三十余年,
是定窑故里河北曲阳定瓷企业的领军人。
他通过对定窑工艺成型、釉面呈色、烧成气氛及原料的分析,
从工艺装饰中找线索,
总结出与定窑工艺形成有关的11个文化特征,
发表在《定窑研究》一书中。
本文摘引部分关键词,
希望能给定窑的辨伪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米黄色(定窑呈色)
定窑白瓷,
其呈色是各具特征,
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
定窑恢复之初有人认为定瓷呈米黄色,
[详细...]
- 定瓷的价值
-
由于定瓷精品的稀有,
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收藏家追寻的重要目标。
在国际上,
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
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
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
在日本,
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定瓷中的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
明代曹昭认为“有紫定色紫,
有黑定色黑如漆,
土俱白,
其价高于白定。
”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就是一件黑定精品,
其成交价是雅昌艺术网拍卖数据库有记录的白定最高价格的3.3倍。
境内外价格的差异,
也是这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
[详细...]
- 定瓷的简介
-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
在宋代属定州,
故名。
创烧于唐,
极盛于北宋及金,
终于元。
以产白瓷着称,
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
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
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
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
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
胎薄而轻,
质坚硬,
色洁白,
不太透明。
定窑由上迭压复烧,
口沿多不施釉,
称为“芒口”,
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详细...]
- 篆学指南
-
余读周公谨所著《印说》,
叙论精确,
前辈文何多宗之。
第稍嫌其繁冗,
特节录数则。
语虽不多,
而作印之要已备,
因名之曰《篆学指南》,
以贻同好云。
印者何?信也。
信从爪何?手持信也。
从节何?节表信也。
先辈云,
汉有摹印篆,
其法只是方正。
后人不识古印,
妄意盘屈,
大失古法。
自唐篆始作俑。
又汉印文皆白文,
朝爵印文皆铸,
盖择日封拜,
故可缓;军中印文多凿,
盖即时行令,
故不可缓。
唐易朱文,
古法渐废,
至宋绝无知者。
阳文文贵清轻,
阴
[详细...]
- 篆刻探微[部份]
-
印的名称与认识古印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
它是以文字基础,
通过笔墨使用的技巧,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艺术。
由于历代官方与民间的重视与提倡,
书法几乎被所有的读书人视为既实用又能消遣的高尚艺术,
更由于汉魏以后,
行书与草书的流通与发达,
把书法的艺术境界,
发挥到了一种颠峰状态,
确立了书法的美术性质及深度,
促使书法不局限于整齐划一的篆隶正楷的图案性,
而形成了一种可以与生理心理两方面相配合,
能发展自己意趣,
又能随意挥洒的艺术了。
在行草流行之前,
能够保存古代书法艺术的实物颇多,
骨、铜器、碑碣、简册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
我们可以由此窥探书法的源流。
[详细...]
- 用印讲求“四美”
-
就美学观点看,
用印之审美包括4个方面,
即印体美、质色美、印面美和印文美。
印体美指的是印的形体美;质色美则是印体质地和色调呈现的美感;印面美是印面形状在使用后出现的美;至于印文美,
概括为内容新颖、文字布局合理、刀法精湛、边款适宜所构成之美感。
就审美要求而言,
上述四者都要具备,
方能体现用印的完美性。
然而,
因受传统和种种因素的限制,
目前人们见到的大多是印文与印体、质色不和谐、整体形象很不起眼的印件,
即便是前人留下各种印件,
能达到印体美、质色美、印面美和印文美的,
也是凤毛麟角,
少之又少。
甚至价值万金的皇室御用印,
从审美角度看,
也很平平。
究其原因:一是形体好、
[详细...]
- 印章种类
-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
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
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
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
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
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
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
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
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
印面常
[详细...]
- 篆刻工具
-
一、刻刀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
口是平的、两面开刃,
开刃 的斜度为二十至三十度角,
如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为太钝,
不易入石。
刀刃薄的适宜刻爽利一类的印 ,
刃身厚的适宜刻苍浑一路的印,
刻铜时用斜口刀,
刻玉时用钻式刀,
刻木竹用薄刃刀,
如刻草书边款,
除用平口刀外,
也可以用吴让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於刀的长度,
则以手持不重,
且超过食指一倍为度 ,
大约足十五公分左右,
在刀杆上都需要缠棉绳或籐条,
以便於把持。
二、砂
磨石章必须用水砂纸,
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纸,
磨时垫 於小块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
[详细...]
- 什么是篆刻
-
什么是篆刻呢?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
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的概念:顾名思义,
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
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
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
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
笔意劲秀,
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
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
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
[详细...]
- 篆刻刀法
-
执刀有两种姿势:一是用执毛笔的方法,
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执刀,
小指抵住无名指,
刀口向右,
刀杆倾斜。
运刀必须是向左推进。
二是像握拳一样,
五指握刀,
大拇指在外面,
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
第一种执刀怯较灵便,
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
但也显得不太灵便,
适宜大印及粗矿风格的印。
关于刀法,
古人有复刀、补刀、埋刀、舞刀、涩刀、留刀等多种刀法名称,
其实概括地说,
就是切刀与冲刀两大类。
1.切刀
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
先将刀锋切入石内,
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
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
如人在沼泽地行走
[详细...]
- 篆刻边款艺术
-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
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
它起源于隋唐。
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
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
虽然还称不上艺术,
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
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
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隋唐宋元时期,
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
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
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
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t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
[详细...]
- 篆文种类
-
篆刻主要采用篆书,
“篆”字《说文解字》训为“引书”,
段玉裁注:“引书者,
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
篆书有大、小篆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
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
在秦代通行的篆书。
篆刻采用的字体除古代奎印上的古玺文、摹印篆、缪篆、小篆外,
甲骨文、金文、籀文,
六国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采用入印。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之一,
清代未,
[详细...]
-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
秦以前,
无论官,
私印都称“玺”,
秦统一六国后,
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
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 “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
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
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 “印章”、“印信”、“记&r
[详细...]
- 印章的种类
-
印章种类繁多,
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
历代官印,
各有制度,
不仅名称不同,
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
印章由皇家颁发,
代表权力,
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
官印一般比私印大,
谨严稳重,
多四方形,
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
私印体制复杂,
可以从字意,
文字安排,
制作方法,
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1.从字义上分有: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
表字或号。
汉人名多一字,
其三字印,
无“印&rdq
[详细...]
- 篆刻用材
-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1、印 石
初学以巴林石习刻较佳。
2、印 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
质量优劣,
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
质地好的印泥,
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
有立体感,
显得有精神。
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
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
有的油迹浸出,
使印文模糊,
更加难看。
印泥的品种很多,
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
有人称为紫红砂,
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
制成的印泥,
鲜红带紫,
厚重沉着,
[详细...]
- 印章起源
-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
无论官,
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
规定皇帝独称“玺”,
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
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
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ldqu
[详细...]
- 篆刻历史
-
「篆刻」二字,
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
」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
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纪元前一千三百年前,
中国人就已经使用印章,
在春秋战国之后,
由于政治上急遽变化,
印章更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大量应用,
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
亦成为生活连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
中国的雕刻文字,
最早有殷的甲骨文和周的钟鼎文,
接着是秦刻石、汉魏六朝的碑志、摩崖造像、以及无数镜铭、瓦当、砖文、陶文等,
这些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篆刻,
另外像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等,
不管是文字或图案,
通通是篆刻的范畴。
现今我们谈「
[详细...]
- 篆字嬗变
-
中国文字已发展了几千年,
经漫长之历史而至今日,
留下了独俱特色人的动人文字。
篆刻,
顾名思义就是以篆字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篆字乃是以线条为主,
结构匀称调和,
又具伸缩自如,
增减合度,
挪让有序,
变化多端之特性,
再加上篆刻家的精心巧手,
篆字便在印面上跌宕生姿,
鲜活雅致的呈现出来。
篆书的演变,
如果以秦统一中国为界,
其之前有甲骨文,
金文(包括钟鼎、兵器上之铭文),
籀文(周宣王时期所整理的文字)及先秦六国的文字等。
到了秦李斯整理各国文字,
而制定了标准小篆,
见图:琅琊刻石及泰山刻石。
—&mdash
[详细...]
- 印学管见
-
龟鱼麟虎,
其文不传,
宋孟英十八体不足信。
今人以之入印最丑恶,
即明人诸谱亦有不免此病者,
其源始于伪印“永昌王尊书”等印。
更有锈铁飞白,
作俑始于明人。
印以方者、长者为正,
圆长者,
汉印间有之,
双龙、龙虎已为六朝变格,
至若钟鼎、葫芦等印及假借物印形,
如“人”刻一人之类,
尤乖大雅,
比之自郐无讥。
印有朱白,
法天地也。
故文曰阴阳。
古人制印之始,
先有阴文,
后有阳文,
其后遂有阴阳各半者,
有阴阳相间者,
有一字阴而三字阳者,
有一字阳而三字阴者。
总
[详细...]
- 书画收藏的技巧与评估
-
收藏书画作品,
已是很多私人和企业考虑的投资意向。
确实,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
收藏些美术作品,
装饰在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观赏,
既陶冶情操,
提升文化品位,
又使资金保值、升值,
进而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保护了文化遗产,
真是几全其美的善举。
书画收藏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商品书画,
是市场的产物,
应酬性的书画作品;二是体现作者个人创作风格和擅长的作品,
价格比商品书画高些;三是参展的创作作品,
包括获奖作品和经过广泛宣传的作品,
价位则更高一些,
只有代表作品才能在历届书画拍卖会上充当主角,
更具有收藏价值。
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很注重精神
[详细...]
- 中国传统水墨的绘画性
-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名词,
具有地域性特征,
工具材料或是一个画种的标志。
水墨画就是代表中国的、使用宣纸、毛笔、墨汁来作为绘画材料的一种绘画形式,
名称具有独立性和标志意义。
有别于日本画、油画或版画,
是独立于世界绘画领域、地域性,
文化属性极强的绘画品种,
以至于英语里没有水墨画专有名词。
诸如:毛笔、宣纸、墨汁等等名词,
可见它是太独特了。
独特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
一个画家一生把水墨画作为基本绘画方式进行创作,
有从初期向成熟过渡,
或称延伸,
是在时间上的延续,
在水墨艺术语言上多年求索,
直至出成就。
这种时间上的程序,
其实是艺术曲折之路,
向
[详细...]
- 漫谈书画用纸与装裱形式的演变
-
古代书画的鉴赏、图籍的收藏以及纸张的广泛应用是促进装裱技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魏晋南北朝后期社会稳定,
经济文化昌盛,
丝织造纸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锦绫绢帛、皮绵竹麻纸都已初具规模。
晋代桓玄下令以纸代简(帛),
纸张成为大量通行的书写材料。
书画装裱技艺的缘起和发展,
与历代文人的直接参与是分不开的。
像南北朝时期范哗、虞和,
唐代王行真、张彦远、褚遂良、王知敬,
宋代米芾父子等人都曾直接从事这项工作。
书画收藏蔚然成风是装裱技艺产生的文化基础。
由于书画盛行,
各个朝代都涌现了许多传世书画大师。
其作品被视为珍宝,
成为内府重要文化收藏品之一。
民间亦争相收藏,
[详细...]
- 清代宫廷画辨伪面面观
-
清朝从1644年建立,
至1911年灭亡的200多年中,
宫廷画师们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
这些佳作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一枝奇葩,
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某些人为谋取私利而伪造假画,
损害了民族艺术的尊严,
故而有澄清的必要。
为此,
本文就宫廷画辨伪问题,
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 宫廷画伪作情况
清代宫廷画的伪作,
如与明代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
清代的王时敏、郑板桥作品的伪作相比,
数量要少得多,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点:
其一,
清朝法律森严,
如发现伪造皇帝的绘画或玺印,
均要受到严厉制裁,
[详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