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05:47:51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艺术知识 >>
    1. 明清两代的御窑
    2. 景德镇瓷业的兴盛, 还与北方、南方以及江西省内各大名窑的衰落相联系, 大有此起彼落之势。 景德镇正是逐渐集中了全国各大名窑的长处, 才使自已走向瓷业的顶峰。   南宋时期, 浙江地区的哥窑、弟窑极为著名, 相传为章氏兄弟所创。 哥窑产黑胎青瓷, 弟窑产白胎青瓷, “粹美冠绝当世”。 哥窑产品釉面多有纹片, 有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之别, 器口釉薄显出胎色, 圈足底也露胎, 故有“柴口铁足”之称。 弟窑以无纹者为贵, 以粉青为上, 代表龙泉窑的正色。 居唐代《文房肆考》记载, “按哥窑在元末新烧, 土脉粗燥, [详细...]
    1. 珠山明清御窑厂遗址
    2.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地处市中心珠山一带, 面积5万多平方米。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设御器厂, 专门烧造皇家用瓷。 清代改称为御窑厂。 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军进入景德镇, 烧毁了御窑厂, 清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筹资重建堂舍七十二间。 辛亥革命后御窑厂停烧。 该遗址埋藏着珍贵的窑炉、作坊遗迹和大量的古瓷片堆积。 1982-2000年,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市政建设对御窑遗址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 获得瓷器碎片“竟有十数吨之多, 若干亿片”。 2002-2004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成 [详细...]
    1. 清代的御窑
    2. 康熙窑 康熙(1662—1722年)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 清代的御窑多以督陶官吏的姓氏称呼, 康熙时著名的有臧窑、郎窑。 1680年至1688年(康熙十九至二十七年), 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应先到景德镇御窑督造, 这时的御窑称为臧窑。 臧窑器, 瓷土粘腻, 质地莹薄, 诸色兼备。 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最佳。 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等品种也都美。 臧窑的青花五彩器, 多仿造宣德、成化时的精品, 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 当时人争相传说臧氏曾得力于神助, 《景德镇陶录》说, “臧公督陶, 每见神指画呵护于窑火中, 则其器官宜精矣”。 臧氏善 [详细...]
    1. 磁州窑遗址
    2.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位有两处, 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 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 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    磁州窑, 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 至今己有7000余年的历史, 历史悠久, 兴衰起复。 到十世纪, 以制瓷精美, 一跃成为我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 当时州以“磁”名, 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 并有“十里彭城, 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 北有彭城”之美称。 磁州窑瓷器的装饰, 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 典雅朴实、苍 [详细...]
    1. 安阳窑隋代窑址
    2. 隋代北方重要青瓷窑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 1974年发现, 由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调查与试掘。 窑址南北长约350米, 东西宽约260米, 面积达9万平方米。   发现的窑体略呈圆形, 内径约1米左右, 窑壁厚0.15米, 系用耐火土建造, 残迹高1.1米。 窑具有支烧具、支棒、器托、垫饼及范模等, 其中支烧具数量最多, 形制复杂, 说明这里的烧瓷技术较为先进。 瓷器主要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等, 还有俑和骆驼等瓷塑以及各种明器装饰品。 一般胎壁较厚, 胎质较为细腻, 胎色灰白。 器物表里施釉, 器表施釉不到底。 釉为青色透明玻璃 [详细...]
    1. 醴陵釉下彩瓷
    2. 历史:醴陵瓷器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 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据有关史料载, 雍正七年, 广东省兴宁县有个名叫廖促威的人, 在醴陵发现瓷泥矿, 便带了20多人来这里烧瓷。 当时只能烧造一些粗瓷器。 光绪年间, 醴陵开始出现单色下彩, 并逐渐烧造出多种颜色的精美的釉下彩瓷。 60多年以前, 老艺人吴寿祺运用国画手法, 成功地彩绘出了多种釉下彩荷花瓶。 品种:釉下彩日用瓷既有配套齐全的中、西餐具、茶具、酒具, 还有造型新颖、色彩古雅、纹饰大方的日用艺术瓷。 这些产品在造型、图案、色调、纹饰 等方面都颇具匠心。 特点:醴陵瓷器画面五彩缤纷, 犹如罩上一层透亮的的玻璃纱, 色彩显得格外清新 [详细...]
    1. 釉下彩
    2. 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窑彩”。 在素烧或未烧的坯胎上彩绘, 盖上透明釉, 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 因有釉层保护, 画面不受磨、耐蚀、久用不脱, 并能保持色泽鲜艳和防铅等毒物溶出。 但彩料品种少, 色彩远不及釉上彩丰富。 常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玲珑、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 创始于唐长沙窑, 宋磁州窑加以继承, 元以后景德镇窑予以发展。 [详细...]
    1. 釉下彩历史
    2.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 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 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 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 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 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 或写上文字、诗句, 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 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 浙江慈溪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 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 屡屡创出惊世之作。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 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 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 至少应上溯到晚唐。 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 可惜 [详细...]
    1. 釉下彩简介
    2. 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窑彩”。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 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 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 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 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 显得晶莹透亮。 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 经久不退。 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详细...]
    1. 郎窑绿釉瓷
    2.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 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 由于他酷爱古陶瓷, 对陶瓷很有研究, 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 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 肩 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 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 当时都称为郎窑。 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 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 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全品相康熙郎窑绿釉苹果尊见高12.6cm, 口径8cm, 足径7.3cm, 它器形规正, 做工考究, 胎体精细, 厚薄均匀, 内腹中上部可见横向接胎痕, 露胎处呈现“火石红”。 [详细...]
    1. 现代龙泉窑青瓷及仿古辨识
    2. 龙泉窑于清末停烧, 但其声名仍远扬在外。 民国初年, 日本、德国、美国等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龙泉青瓷, 随后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 于是, 盗掘古窑之风一时漫天铺地。 大窑、溪口等数处著名古窑址被反复劫洗。 此时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器。 县城、八都、宝溪、木岱口等处均设立仿古作坊, 产品几可乱真。 1945年, 宝溪制瓷艺人陈佐汉将仿古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产品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 获赠“艺精陶仿”匾。 陈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 将民间收藏的龙泉窑青器绘图100余幅, 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存世。 1950年, 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 向 [详细...]
    1. 龙泉窑青瓷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2. 古代崇尚青瓷, 对白瓷不很重视, 认为白瓷太刺眼, 锋芒毕露, 而青瓷温柔敦厚, 委婉含蓄, 能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 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 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 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 而且从南末中晚期起, 以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 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 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一碱釉, 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 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 高温中不流泻, 釉层丰厚滋润, 釉色温柔动人, 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 这就是所谓的“类玉”。 对于玉, [详细...]
    1. 宋代龙泉窑青瓷鉴别
    2.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 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 浑厚如玉的釉色, 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在青瓷家族中名列榜首, 为世人所瞩目。 据文献记载, 早在8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 龙泉窑青瓷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享誉海内外。 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国内, 从内蒙古草原到云南边陲, 从甘肃到沿海各地, 都有龙泉青瓷出土;在国外, 从东亚到南亚, 从非洲到阿拉伯诸国, 以及欧美国家, 也相继有龙泉瓷器出土的报告, 可见其产量之大, 传播之广, 是其他青瓷所无法比拟的。 特别是世界各大博物馆里, 都有精美的龙泉青瓷的收藏与陈列。   青瓷之美, 龙泉瓷达到 [详细...]
    1. 青花及青花釉里红浅谈
    2.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 然后施透明釉, 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 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兰色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 由于是釉下彩, 彩永不褪脱。 釉下彩绘是运用钴料是青花瓷器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 早在唐代, 我国就产生了青花器的雏形:1972年陕西省乾县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出土了一件白釉蓝料彩罐钮, 它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我国使用钴料的实物例证。 1975年, 江苏杨业唐城遗址出土的几片青花瓷片, 经国内专家学者研究论证, 决定为“唐青花残片”。 据有关文献记载, 目前流失到国外的完整唐青花器有六件, 国内发现的完整 [详细...]
    1. 青花釉里红
    2. 瓷器釉下彩的一种。 俗称“青花加紫”。 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 以色彩绚美著称。 始于元代。 由于烧成难度大, 青花釉里红器, 被视为古瓷珍品。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 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 然后施透明釉, 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 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 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 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 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 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 已有悠久的历史。 釉里红瓷, 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 [详细...]
    1. 吉州窑瓷器的类别与纹样装饰
    2.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 纹样装饰丰富多彩。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 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 变幻无穷, 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一)青瓷类   有青绿、米黄、酱褐等釉色。 在酱褐釉瓷方面本觉寺窑床底下层和同层位的天足岭堆积层中发现有酱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壶等一类器物。 这两处都是未经扰乱的堆积层。 它的烧造方法和浙江绍兴出土的三国青瓷及唐越窑烧造技法相同, 使用的是高岭土衬块烧。 此类器与丰城洪州窑晚唐间烧造的短流注壶、双系罐, 河南鹤壁集窑瓷壶、注子和双系罐等相近似。 青瓷器质粗夹细砂, 胎釉间先施一" [详细...]
    1. 吉州窑的创烧与断代
    2. 过去陶瓷界前辈对吉州窑的烧造历史曾有过不少研究。 有的认为吉州窑创烧于唐, 至宋末或元两度衰退。 另一种意见认为吉州窑创烧于北宋, 至南宋末年停烧。 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 认为吉古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 经五代、北宋, 鼎盛于南宋, 至元末终烧, 有l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 从北宋开始, 酱褐釉瓷停烧, 乳白釉瓷继续烧造, 但形制已发生变化, 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 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 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 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 底式切削粗涩。 [详细...]
    1. 吉州窑的位置与分布
    2.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 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 隋至宋, 吉安称吉州, 故名。 在永和镇西侧约2公里长、1公里宽的范围内, 废窑累累, 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 现今永和镇仍残存着一条条匣钵和窑砖铺砌的长街古道, 这一带就是古"东昌"县县城的所在地。 东昌地属吉州管辖, 故名为“吉州窑”, 又称为“永和窑”。   吉州窑地处吉安县东南隅, 滨临赣江, 上溯赣州, 下达南昌, 浅山丛林绵亘数十里, 面对瓷土基地青原“鸡冈岭”, 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交通条件极为 便利。 吉州 [详细...]
    1. 哥窑瓷器如何烧制
    2.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 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 而以油灰为主。 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 通常称之为“开片”。 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 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 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 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 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 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 叫做“金丝铁线”。 总之, 它们舆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 深浅相近、条块分明, 非 [详细...]
    1. “柴窑”的认识
    2. 窑址迄今未发现。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 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但众说纷纭。 基本有两种见解, 一为周世宗姓柴, 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 对其形质, 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 细腻有细纹, 多是粗黄土足, 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 闻其制云, 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磐"。 但均属传闻, 未见实物。 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详细...]
    1. 定窑品种
    2.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 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 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 都是在白瓷胎上, 罩上一层高温色釉。 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 “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可见, 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 而且产量较大。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 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 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 北宋之前, 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 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 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 一部份到了吉州, 称为南定。 在景 [详细...]
    1. 定窑历史
    2.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 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 还较为粗糙简单, 器型以碗为主, 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 但在五代中后期, 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 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 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 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 北宋中后期, 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 纹饰秀美, 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 使其身价大增, 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 由于连年兵灾, 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 [详细...]
    1. 瓷器的仿制与鉴别
    2.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几千年来, 古代匠师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 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在这些遗物中有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和创新之作, 也有后代仿制品, 无不表现出高超的制瓷技巧。 就仿古瓷而言, 早在宋代, 当时的几大名窑就有其他地方窑对之加以仿造的情形。 元代瓷器中, 则仿宋代钧窑和定窑较为突出。 尤其明清两代, 仿前代瓷器更加兴盛, 各朝均没有中断过。 仿品的制作技术不断更新, 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有的甚至超过了原有水平, 而不同时代的仿品从而丰富了制瓷。 “有明一代, 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rdq [详细...]
    1. 霍窑
    2. 一、唐代景德镇霍仲初主持的瓷窑。 最早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 窑瓷色亦素, 土墡腻, 质薄, 佳者莹缜如玉, 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 当时呼为霍器。 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霍窑迄今未发现, 据景德镇已发现的三处五代时期窑址标本看, 青瓷白瓷都采用迭烧法, 碗心碗足都有支烧痕。 迭烧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 唐武德四年(621)约早于五代三百年左右, 其烧瓷办法可能更为原始。 书载以此瓷进御, 为一疑问。   二、在今山西霍县陈村一带的古瓷窑, 亦称彭窑、霍县窑。 见“彭窑”。 创烧于金而盛 [详细...]
    1. 关于“陶窑”和“霍窑”的传说
    2. 在景德镇发现的最早的瓷器实物是五代的白瓷。 但是, 据传说, 在唐代, 景德镇的瓷器已经很出名了, 这就是传说中“陶窑”和“霍窑”。 惜于这两个传说的窑至今没有实物发现来支撑, 但令人不解的是, 在史籍中有关于这两个窑的记载。   《浮梁县志》卷二(乾隆四十八年)有这样两则记载。   一则关于“霍窑”的记载:“新平霍仲初, 制瓷日就精巧, 唐兴素瓷在天下, 仲初有名”。   另一则是关于“陶窑”的记载:“武德四年, 有民陶玉者, 载瓷入关中, [详细...]
    1. 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
    2. 德化位于福建省东部, 地近东南沿海, 毗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厦门。 德化烧瓷始于宋而终于清。 产品丰富多彩, 独具风格, 自创烧以来, 就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 是我国南方一处著名的烧瓷窑场。   德化窑之所以能够在宋代创兴, 并在以后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 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诸如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制瓷工艺的提高等等。 除这些前提之外, 笔者认为, 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及适应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宋代立国以后, 由于陆路阻塞, 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视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 [详细...]
    1. 何谓瓷器窑口?
    2. 说起窑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 商周时期, 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 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 并无专门的瓷窑, 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 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 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 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 且沿用时间较长, 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 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 火膛与窑室合为 [详细...]
    1. 关注民窑瓷塑
    2. 瓷塑也称雕瓷。 分立式、坐式, 瓷塑种类很多, 如佛像、人物故事、飞禽走兽、各种吉祥物等, 有单色釉, 有釉上彩、釉下彩, 大多形象生动逼真、活泼可爱、富有情趣。 这些瓷塑是当时人们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或观赏的工艺品, 有较高的艺术性。 我国早在陶器时代就有了陶人、陶兽等, 进入瓷器时代就有各种瓷塑。 明、清两朝, 民窑在烧制大量日用生活用瓷的同时, 已烧制了很多艺术瓷, 如花瓶、帽筒等。 特别是民窑艺术瓷中的瓷塑, 它具有极强的立体视觉效果及鲜活的生命感染力。 如人物造型神态各异、眉目传神, 有的抽象、有的写实, 具有哲理, 给人启迪, 妙趣横生。 这些瓷塑造型 [详细...]
    1. 民窑
    2. 我国历代民间经营的瓷窑, 系对官窑而言。 历代瓷窑绝大多数都属民窑。 五代时期出现官办瓷器, 宋代有汴京官窑相修内司官窑的命名。 如宋代著名民窑有磁州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等。 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御窑厂, 但民窑仍大量存在。 民窑生产的瓷器也称"客货", 造型纹饰不受官府拘束风格与官窑瓷器迎然不同, 题材丰富, 画笔自由奔放。 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大量出现, 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 蓝彩、黑彩、金彩的使用, 使彩瓷更加辉煌灿烂, 五彩品种由此得到新的发展。   民窑即民间瓷窑, 相对于宫廷(朝廷)兴办的官窑(御窑)而言, 属非 [详细...]
    1. 话说龙泉窑青瓷
    2. 宋代时, 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 分别设窑制作瓷器。 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 如玉似冰。 釉面显露纹片, 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 《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 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 釉层饱满丰润, 釉色青碧柔和, 有如翠玉, 代表龙泉窑正色。 粉青、梅子青更是脍炙人口, 被誉为宋朝民窑巨擘。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 宋室南迁后, 士大夫云集杭州, 出现了偏安的表面繁华 [详细...]

展览活动
凹凸——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群展
回归自然 独抒性灵——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
安丘市昆仑大街9号
闫家成:平凡简史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秃力城:旧白天鹅号旅客——黄河山个展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工艺理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及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文章从思维方面的借鉴、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 详细>>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名片的意义及分类
名片设计制作与名片印刷要点
唐宋墓室壁画世俗化倾向原因浅析
平面设计及印刷业务人员常识备忘手册-设计板块
软件界面设计要素-设计板块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设计板块
关于设计管理-设计板块
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设计板块
什么是设计之美?-设计板块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