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20:23:38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艺术知识 >>
    1. 德化窑的款识
    2. 从考古资料看, 唐代的青釉器结构简单, 足底平或微凹, 未发现有标记符号的现象。 宋元时代德化窑部分器物已出现款识, 但并未广泛地使用。 这些款识是用毛笔蘸颜料写在器物上的, 如在碗内出现的“张”、“戊”、“藏”、“永”、“浔”、“舍”、“大”、“真”和小碟内出现的“林”、“正”等单字楷书款和在骨灰罐出现的“富贵”双字楷书款(罐盖写“富”, 罐身写“贵”)。 另一种款识是 [详细...]
    1. 德化窑青花瓷装饰图案的分类
    2. 德化窑青花瓷器物的装饰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直接在瓷坯上绘画, 俗称“绘青花”;另一种是采用刻有图案的印章在瓷坯上印制, 俗称“印青花。 ”前者用法较普遍, 后者用法较少见。 印青花由于是用刻好的印章印制, 所以图案的变化少, 整个作品显得呆板, 常见有字和结构图, 难以适应市场。 而绘青花则不采用固定的结构, 它的手法变化大, 随意性强, 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内容丰富, 深受人们的喜爱。 德化窑的绘青花瓷器物花式丰富, 取材很广泛,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类型。 [详细...]
    1. 收藏斗彩瓷器三点注意事项
    2. 对于如何收藏斗彩瓷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物总店鉴定专家曾土金给出三点注意事项。   第一, 不要把斗彩瓷器和“青花五彩”、“青花加彩”混淆。 曾土金称, 要分清两者并不难, “斗彩”的花纹皆经过青花勾勒轮廓线, 而在“青花五彩”、“青花加彩”瓷器中, 青花与彩料都是各自构图的。   第二, 收藏斗彩瓷器, 特别是官窑斗彩瓷, 最好不要幻想在地摊上“捡漏”。 因为官窑斗彩瓷历来被藏家争相追捧并奉为至宝, 不轻易示人, 现时, 在正规的文 [详细...]
    1. 什么叫斗彩?
    2. 据历史文献记载, 斗彩始于明宣德, 但实物罕见。 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 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 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 罩釉高温烧成后, 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 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 一般是3至5种, 最后人彩炉低温烧成。 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 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 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 多数造型小巧别致, 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 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 底有一"青花&q [详细...]
    1. 斗彩与青花五彩
    2. 1985年, 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了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池龙纹碗;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旧址又出土了与萨迦寺碗主题纹饰、装饰方法均相同的青花五彩, 这一碗一盘的发现, 把五彩瓷器的出现由过去的成化说提前到了宣德时期。 自此以后, 当代陶瓷学者才正式将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褐、紫等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相结合, 粗看确有斗彩所谓“釉上釉下争奇斗艳”的相同艺术效果, 但细观之, 两者还有区别的: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斗彩的青花轮廓线, 而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 由于彩绘技法的不同, 青花五彩显得色彩浓艳、花纹瑰丽;而斗彩相比之下则绘制精巧、色泽清雅柔和, 更能清 [详细...]
    1. 从“成化斗彩”看斗彩的彩绘方法
    2. 被人们称为斗彩的经典之作, 当属成化器。 所以, 探究成化斗彩的工艺特点, 是我们了解斗彩的捷径, 也是区别斗彩与青花五彩的最佳方法。 成化瓷器最重要的成就, 莫过于斗彩的烧制成功, 在当时斗彩是作为宫延御用的一种精美细瓷来专门烧制的, 当时产量即非常小, 因此遗留下来的就更少了, 至今绝大部分收藏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 总数也不过250余件。 据明代《唐氏肆考》载:“神宗尚器, 御前有成杯一双, 值钱十万”, 足见其珍贵。 从现存实物看, 成化斗彩的主要彩绘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一勾出纹饰的轮廓线, 有的器物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 罩上透明釉, [详细...]
    1. “斗彩”一词的由来
    2. 在明、清两代瓷书中很少有“斗彩”这个术语, 能所见到的只是“五彩”或“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 迄今为止, 成书于雍乾时期的《南窑笔记》恐怕是出现“斗彩”之说最早的一本著作。 该书“彩色”一节中写到“成、正、嘉、万具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 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 复人彩料, 凑其全体, 名曰斗彩;填彩者, 青料双勾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 成后复人彩炉填入五色, 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填出者是也。 ”这段文字似乎已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明代瓷器的几种施彩方法, 与实物对照来看, 五彩是指纯 [详细...]
    1. 建阳窑(华家山窑)概述
    2. 按约定俗成的说法, 建阳窑是指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宋代生产黑釉器的窑群。 但1997年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经实地考察, 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说明建阳窑实应是今福建省建阳市营口镇南部的华家山古窑群。 这个提法是正确的。 请参阅“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   建阳窑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西南部营口镇崇政下里, 地处山区, 山高林密。 窑场分布于茶马溪两岸, 连绵近十公里, 总面积俞8万多平方米, 是古代闽北最大的窑场之一。 该窑兴起于北宋, 全盛于南宋, 衰于宋末元初, 前后跨度约300余年。 该窑以生产青白釉系瓷器为主, 产品品质在宋器中虽难称上乘, 但亦精巧细致。 [详细...]
    1. 建窑 建阳窑 亦称建安窑 乌泥窑
    2. 宋代名窑之一。 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 小碗最多, 胎骨乌泥色, 釉面多条状结晶纹, 细如兔毛, 称“兔毫盏”。 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 别致美观。 釉下毫纹, 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 因建窑瓷皆仰烧, 釉水下垂, 成品口缘釉色浅。 由于器壁斜度不同, 流速快, 成纤细毫纹, 流速稍慢则粗, 就成兔毫之状。 有的器底, 刻有“供御”和“进&r [详细...]
    1. 德化陶瓷——古沉船陶瓷器
    2. 德化窑瓷器自宋代开始大量外销,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运载德化外销瓷的船只遇难沉人海底。 随着世界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有部分运载德化外销瓷的沉船陶瓷器浮出水面。 一、南海1号 1987年, 中国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阳江市海域发现一艘宋代沉船, 定名为“南海1号”。 2001年对该沉船进行搜寻定位。 考古发掘出水的大批陶瓷器, 经专家鉴定, 大部分是德化窑的产品, 器物以碗坪苍窑的碗、洗、盒、罐为主。 二、泰兴号 1999年5月, 由迈克•哈彻领队的澳大利亚水下打捞公司, 在南中国海的贝尔威得暗礁附近发现了 [详细...]
    1. 谈德化窑
    2. (一) 《大清一统志》说:“唐贞元中, 析永泰之归义乡, 置归德场。 后唐长兴三年, 升为德化县”(卷二百七十二第十页)。 清雍正十二年, 始划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 以前属泉州。 泉州在唐天宝年间叫清源郡, 属江南东道。 宋太平兴国初, 改平海军节度, 属福建路。 元、明改称泉州。 这是德化县简略的沿革历史。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的中部, 境内戴云山, 最高峰近二千公尺, 是福建省的“脊梁”。 “新生代之红砂岩, ……在本区未有代表。 河谷两岸, 较河面 [详细...]
    1.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2. (一)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 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 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 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 造型多写意概括, 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 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 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 [详细...]
    1. 磁州窑瓷器的鉴别
    2. 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 涉及南北许多窑口。 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一)关于化妆土。   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 较为粗糙, 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 因此, 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 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 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 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 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 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 因此, 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 [详细...]
    1. 磁州窑瓷器的传承意义
    2.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 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 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 典雅古朴, 形象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 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详细...]
    1. 磁州窑瓷器的款识
    2. 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 目前仅见到两件, 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 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 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 另一件在英国, 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 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大多数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标记, 如“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刘家造”、“申家造”、“张大家枕”、“李家枕”、“滏阳陈家造”等。 [详细...]
    1. 磁州窑瓷器的纹饰
    2.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 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 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 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 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 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 生动亲切, 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 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 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 画面既简洁又生动。 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 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 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 活泼多姿, 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 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 平易近人, 突出神情描绘, [详细...]
    1. 磁州窑瓷器的造型
    2.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 造型也十分丰富, 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 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 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 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 最初只是用于陪葬, 唐代多为医用脉枕, 式样上体轻形小, 入宋以后大量生产, 形体变大。 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 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 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 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 [详细...]
    1. 磁州窑瓷器的胎釉
    2.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 结构较疏松, 淘炼不细, 颗粒粗, 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 含铝量较高, 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 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 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 一是胎质坚细, 呈灰白色。 另一种是胎质粗松, 呈红褐色。 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 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 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 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 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 是为了适应粗瓷 [详细...]
    1. 磁州窑的历史
    2.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 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 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 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 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 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 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 出土百余件青瓷碗, 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 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 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 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 [详细...]
    1. 磁州窑概况
    2.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 磁县宋代属磁州, 故名。 据考察,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 并达到鼎盛, 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 烧造历史悠久,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影响范围较广, 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 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 修武当阳峪窑, 禹县的扒村窑, 登封曲河窑, 山西介休窑, 霍县窑, 山东淄博窑, 江西吉 [详细...]
    1. 耀州窑浅谈
    2. 耀州窑为何被称为"北龙泉"? 耀州窑是北方地区青瓷的重要产地, 中心窑场在陕西铜川市黄堡镇, 始烧于唐, 宋金时期为鼎盛, 元代还有烧造, 产品有青, 白, 黑, 酱色釉等, 以青釉为最多, 由于耀州窑许多产品与龙泉窑相类似, 故有"北龙泉"之称。 装饰特点: 耀州窑青釉色泽青中泛黄, 也有青绿, 青白色, 瓷胎呈现灰色, 胎骨薄匀紧密, 装饰技法多样化, 有刻花, 印花, 剔花镂雕等, 纹样生动活泼, 图案有花卉, 水禽, 龙凤, 人物等, 生活气 [详细...]
    1. 耀州窑传统工艺
    2.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 泥料的储备及练揉, 手工拉坯及修坯, 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 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 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 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 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 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 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近20年来, 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 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 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 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 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 [详细...]
    1. 耀州窑发展历程
    2. 耀州窑始于唐代, 当时烧黑、白、青瓷, 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 北宋末为鼎盛期。 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 旧称同官, 宋代时属耀州, 故名“耀州窑”, 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 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 胎薄质坚, 釉面光洁匀静, 色泽青幽, 呈半透明状, 十分淡雅。 装饰有刻花、印花, 结构严谨丰满, 线条自由流畅。 纹饰多满布器内外, 种类繁多, 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 风格粗放健美, 生动自然。 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 [详细...]
    1. 耀州窑概况
    2. china, 凡是学过英语的人, 都知道这个单词代表看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国和陶瓷。 我国的陶瓷生产始于商周, 自汉唐时代向国外输出, 在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许多国家的人民就是通过陶瓷才逐渐了解和认识中国的。 古陶瓷是祖国优秀的、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 它完全可以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群雄竞起、诸候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也是制瓷工艺流程日臻完善和科学的黄金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 形成了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这地跨大江南北、蜚声中外的六大瓷窑体系, 其中就有我们陕西省 [详细...]
    1. 郎窑铜红釉的鉴定
    2. 郎窑红, 即郎窑烧制的铜红釉瓷器。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 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 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 还有郎窑绿, 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 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 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 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 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 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 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 釉色为暗红色。 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 [详细...]
    1. 为什么郎窑红会变成绿郎窑?
    2. 郎窑红在烧成过程中变成绿郎窑, 古人视为奇事, 故称窑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绿郎窑的形成机理大体上和苹果绿差不多。 从工艺角度找原因, 也是由于器物上局部地区铜的富集所致。 虽然郎窑红不用喷釉法而是采用浸釉法施釉, 但由于古代对釉浆的细度和均匀化处理一般都不太讲究, 铜在釉浆中常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有些铜的粗颗粒会沉降于釉浆桶的底部, 所以即使采用浸釉法施釉, 仍有可能发生铜富集的情况, 铜富集的结果便出现绿郎窑。 [详细...]
    1. 郎窑
    2. 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 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 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 故名。 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 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 法国人称“牛血红”。 在红釉中最杰出。 洒蓝和霁蓝瓷, 再上一道极薄釉子, 然后加绘金花金彩, 华丽静穆, 匠心独运。 素三彩创于此时。 青花和斗彩也很有名。   清初郎廷极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称。 其瓷器仿古暗合, 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 釉水颜色, 桔皮傻眼几可乱真, 款字也酷肖, 极难辨识。 刘廷 [详细...]
    1. 陆墓御窑 宋代名窑
    2. 【陆墓御窑】吴县陆墓(今改名陆慕)镇位于苏州齐门外。 御窑原名余窑, 系村名, 村民多以烧制砖瓦为业, 早在宋代即蜚声四方。 明成祖迁都北京,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陆墓余窑所制砖瓦深得赞赏, 赐名御窑, 专为皇室供应砖瓦。 御窑砖瓦精选泥土, 淘洗去杂, 精心制坯, 焙烧考究, 成品质地细腻, 色泽黛青, 敲之有声, 断之无孔, 淡雅素洁, 古朴大方, 现为维修古建筑、园林和建造仿古建筑的上等材料, 砖雕艺术更是必不可少。 [详细...]
    1. 御窑金砖
    2. 1、历史渊源   所谓"金砖", 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 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 颗粒细腻, 质地密实, 敲之作金石之声, 称'金砖'"。   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 坚细异他处。 工部兴作, 多于此烧造。 ”口气就是介绍一家部属企业, 同治《苏州府志》:“在齐门外六里, 因陆宣公墓为名, 居民多造窑。 ”《吴门补乘》说:“陆墓窑户如鳞, 凿土烧砖, 终岁不绝。 ” [详细...]
    1. “御窑金砖”脞谈
    2. 历朝“金砖”均为“钦定”, 必须有皇帝的御旨方能烧造。 自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 陆墓御窑“金砖”的生产均由工部下达烧制任务, 苏州地方官督造, 由具体负责营造的佐官(照磨、知事)监造, 通过地方保甲落实到窑户, 层层签订契约承包, 一般均先预付六成定金, 其余则待交货时验收合格后付清。 封建统治者征用民间物资, 虽多为巧取豪夺, 但据嘉庆本《大清会典事例•工部•物料》卷六百七十载:“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聂准江苏等七府二尺金甄价值每块工料银五钱八分八毫, 一尺七寸金专瓦四钱二厘七毫。 苏州府二尺副金专瓦每块工料银三钱三分三厘八丝, [详细...]

展览活动
凹凸——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群展
回归自然 独抒性灵——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
安丘市昆仑大街9号
闫家成:平凡简史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秃力城:旧白天鹅号旅客——黄河山个展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工艺理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及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文章从思维方面的借鉴、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 详细>>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名片的意义及分类
名片设计制作与名片印刷要点
唐宋墓室壁画世俗化倾向原因浅析
平面设计及印刷业务人员常识备忘手册-设计板块
软件界面设计要素-设计板块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设计板块
关于设计管理-设计板块
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设计板块
什么是设计之美?-设计板块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