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18:46:17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艺术知识 >>
    1. 德化瓷溯源
    2. 德化瓷器生产始于何时, 这是目前考古工作者和学术界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和物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摸索创造出来的。 根据解放后德化的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后期, 在德化浔中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美湖乡尊美村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 先后采集到石磷、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以及釉陶片。 恩格斯指出:“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耐火而产生的。 ”这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和釉陶片的发现, 说明了在原始社会后期, 德化已有人群居住, 并且开始生产和使用陶器, 可以肯定, [详细...]
    1. 德化窑瓷器的釉色
    2. 德化窑瓷器的釉色, 概括说来有:青釉、青白釉(即影青釉)、白釉和白地青花器4种。 青釉: 釉计较薄, 釉色深浅不一, 泛灰或泛黄。 施釉颇均匀, 亦属淡雅。 釉面呈冰裂纹。 青白釉: 此类器物釉汁薄, 有光泽感, 有的微带水青色。 具有这类釉色的器物, 在不少窑址中均有发现, 如屈斗宫窑、碗坪仑窑、碗洋窑、大坂窑乙址郅家春岭窑等。 白釉: 白釉瓷器是德化窑独具的特色。 但它的白与景德镇窑的产品不同, 景德镇窑的自釉为青白, 而德化窑则为“乳白”或“象牙白”, 俗称& [详细...]
    1. 德化窑瓷器的造型和类别
    2. 关于德化窑的瓷器造型和类别, 过去和现在一些文献著录中提到的及所附的图片, 各地博物馆, 有关单位所收藏的以及私人所珍藏的传世品, 还能见到一些。 解放后, 特别是最近对德化古窑址的调查和重点的科学发掘, 采集和出土了很多的实物, 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德化窑瓷器产品形状和种类的认识, 使得我们对德化窑的内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当然, 由于我们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不够广泛, 而发掘的窑址不够多, 这对于我们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历代有关德化窑所生产的瓷器形制和类别, 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 只能根据已有采集到和发掘出土的标本, 结合文献记载和传世品目录, 按青釉瓷器、青白釉(即影青)瓷器、白釉瓷器和青花 [详细...]
    1. 德化窑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地位
    2.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瓷器产区之一。 宋元以来, 它与处州龙泉窑齐名, 又与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三足鼎立, 被称为我国三大瓷都。 德化窑历来以生产白釉器著称于世, 驰名中外, 被誉为“中国白”。 尤其是瓷雕艺术, 独树一帜, 有其卓越的成就, 享有“东方艺术”之誉称。 所以, 德化窑在我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过去, 有关文献对德化窑备加称赞, 赋予它很高的地位, 现摘录数条于下: 1、“德化所出白瓷花盆, 瓷质雪白, 价廉而式样不俗”。 观世音“有彩画者, [详细...]
    1. 德化窑瓷器原料胎质和制作技术
    2. 德化古代烧瓷所采用的瓷土原料, 我们所掌握的材料不多, 但就原料矿物的组成成分看, 其所包含的主要原料, 据解放前福建建设厅矿产事务所, 对城东宝美村小岭所产瓷土分析成分有:氧化硅, 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碱化物、水分和灼热减量等。 关于这种瓷土原料的生成“皆由石英斑岩或长英岩等富含长石之岩石风化而成。 多呈弧状或其他不规则之形, 大都生于白垩纪火山岩系中。 火山岩岩性变化甚多, 且亦有喷出式之石英斑岩, 风化后亦类瓷土”。 “德化磁土, 细磨漂净;即可直接制坯, 不须调和其他原料。 大都较软, 不需太高温度, 即可成瓷, [详细...]
    1. 德化窑的生产工具和烧造方法
    2. 关于德化窑的生产工具, 我们这里要谈的是与烧窑有关系的工具, 即窑内生产工具或窑具。 至于窑外作坊的生产工具就不谈。 现按早期青釉器、青白釉器、白釉器和青花器几种产品所使用的窑具和烧造方法分别加以介绍。 解放后, 经过多次对德化窑进行调查和发掘, 对于德化窑的生产工具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但也还不很全面, 只能就已有看到的或采集到的作个初步的记述。 匣钵是烧窑的一种重要工具, 它是用粗泥制成, 一般质量好, 火度高的可用多次, 差的只用一、二次, 最多3次。 德化窑器物种类较多, 故所使用匣钵种类也多。 除使用匣钵外, 早期也使用支圈、垫柱和盘状窑 [详细...]
    1. 元代烧造技艺高超
    2. 元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手工业。 早在蒙古军队攻城掠地时, 尽管他们杀害了无数百姓, 但他们却舍不得杀害能工巧匠。 后来, 元朝廷对一些民间的名匠看得颇重, 不仅将他们安置在官办作坊内干活, 而且这些官匠还可免除其他一切差科, 其地位也可世袭。 元朝廷的这些做法, 为促进当时官办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当年, 元朝统治者为满足奢侈的需要, 对景德镇的瓷业也非常重视, 早在他们统一全国的前夕就已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负责督造官府所需瓷器的“浮梁瓷局”。 瓷局不仅可以优先从官府那里得到其他窑场难以得到的原材料, 而且可以从“将作院”那里得到许多新器型、新画面设计图稿。 在这种 [详细...]
    1. 烧造
    2. 专供官府和宫廷之用的砖瓦和陶瓷器皿的制造。 明代官营烧造事务。 砖瓦隶工部营缮司, 陶瓷隶工部虞衡司。   砖瓦烧造,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 凡南京营造需用砖瓦, 每年于聚宝山置官窑烧造。 永乐初, 营建北京, 工部设临清砖厂、琉璃厂(在今北京市和平门外)、黑窑厂(在今北京市左安门外)等官窑, 分别烧造城砖琉璃瓦和一般砖瓦。 临清厂每年派造白城砖一百万块, 斧刃砖四十万块。 每块白城砖, 工部发给价银二分四厘, 斧刃砖每块一分二厘。 此外, 河南、山东以及北直隶河间诸府均于运河沿岸建窑烧砖工部派管造官常驻临清直隶山东、河南军卫州县有窑座处统辖。 明中期以后, 宫殿营建 [详细...]
    1. 怎样选钧瓷
    2. 钧瓷产于中国河南禹州市西部山区的神垕镇, 始于唐、盛于宋, 历经元明清, 一直是宫廷御用珍品, 严禁民间私藏, 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   钧瓷以釉色绝妙、富而多变取胜;以纹路奇特玉涯金声绕添情趣;最高境界是聚色成形“景随人意, 变化万千”。 选取钧瓷, 首先要抓住“景观景致”是否鲜明, 其次要瞄准“纹路”是否奇特, 再者是选取“釉色”是否雅致, 最后选其工艺是否精细。 掌握了“景、纹、釉、工”四项基本上可以为选取正品、精品、珍品、奇品等级别打下了基础。   选取钧瓷首先要抓住“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配料 制备
    2. 一、配料 (一)陶料 德化制陶的原料, 有优质白埴(俗称白粘土)和黑埴(俗称乌牯土), 均可单独配制。 明、清以来, 浔中乐陶村生产酒瓮、水缸等大容量陶器, 为增强可塑性, 采用白埴与黑埴配制, 或用不同地方的白埴配制。 20世纪80年代, 德化县科委与上涌紫砂厂成功研制紫砂, 其原料为紫砂士矿。 春美部分紫砂矿可单独配制, 杨梅、霞碧、三班等的紫砂矿需与其他地方的矿土配制才能生产紫砂。 90年代, 三班、城关等地大批量生产红陶, 其原料均以当地红壤土配制而成。 (二)陶釉料 德化自古以来用草灰、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成型
    2. 一、工具 (一)陶车 长期以来, 德化制陶者在工棚内的地上竖一根坚实的木轴, 上套木筒, 筒内底边装瓷质的筒扣, 筒内顶部嵌瓷质轮轴帽, 筒扣、轮轴帽与轴交接, 能滑动, 又不易磨损。 圆形木筒顶部凿8个卯眼, 插入木条为轮辐。 用竹篾编织成轮盘, 轮盘面用埴土、棕丝拌和涂成, 外沿为凸圈, 以供脚力拨转, 则成可旋转的飞轮。 飞轮为中心凸起的圆平托盘, 用于放置坯泥。 飞轮大小不一, 犬者直径3.6尺, 小者2.4尺, 视制作产品大小而定。 (二)土模(印盾) 用陶士和红壤土混合,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干燥
    2. 新中国成立前, 德化陶瓷坯体以自然干燥为主.即室内阴干, 或摩外晾晒, 也有把坯体在烘房用炭火加温烘干。 1953年11月, 德化瓷厂建成型坯房.场所宽敞, 让其自然干燥, 或建烘房, 用木炭作燃料烘干。 50年代末, 建卧式烘房, 用无烟煤作燃料加热烘干。 1966年, 建链式烘房, 以半机械化干燥。 1985年7月, 第二瓷厂改无烟煤干燥为锅炉蒸气干燥。 1988年, 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高档瓷自动生产线1条, 其干燥设备更为先进。 2000年, 德化瓷厂从江西都昌陶瓷机械厂购进4条链式干燥生产线, 利用窑炉余热干燥。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施釉
    2. 施釉, 德化俗称“上釉”、“蘸釉”。 有生坯施釉法和索坯施釉法两种, 根据不同产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 采用浸釉、浇釉、刷釉、喷釉。 一、浸釉 (一)粗陶浸釉 将釉浆倒人大木桶搅拌均匀, 手持陶坯, 在釉浆中滚动, 蘸上釉浆。 (二)瓷器浸釉 唐代, 德化的瓶和烛台等瓷器采用浸釉方法。 从宋代以后一直沿用浸釉法。 施釉前, 坯体要保持清洁, 防止灰尘等侵人, 釉浆浓度要渊匀, 经常搅拌, 使釉浆保持浮悬状态。 浸釉时, 用手持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窑炉
    2. 德化窑历史悠久, 窑炉结构合理, 容量大, 燃料消耗省, 以还原和氧化烧成, 成品率高, 故有“德化窑是中围民窑的代表”之称, “串窑始祖”之誉。 一、瓦窑 瓦窑, 即专门烧瓦片的窑炉, 依山坡挖穴建成, 窑高2.5米, 窑后宽2米, 窑前宽1.5米, 窑前筑烧火腔, 窑门宽0.7米, 高1.5米, 每次可烧约3万块瓦片。 后来, 瓦窑用长0.3米、宽0.28米、厚0.24米的红土砖砌筑。 窑高3.5米, 窑顶呈圆形, 拱券顶。 窑膛高3米, 窑后宽2.8米,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窑具 窑炉材料
    2. 一、窑具 (一)垫具 由耐火材料、粘土和瓷坯泥烧制, 装烧时用于各器物隔离、铺垫用的窑具, 有支钉、支垫、支圈、垫托、托盘、垫柱、垫圈、垫饼、圆筒形垫具、垫底钵、二脚垫饼、支柱(俗称狗脚)等。 支钉, 用粘土或陶、瓷土捏成小块, 瓷器装烧时, 为器物重叠隔离的窑具。 唐代, 洋田墓林古窑址出土的器物, 北宋盖德碗坪苍窑出土的器物等均用支钉作隔离。 支垫, 托烧器物的支柱, 大小不一, 为唐代德化窑主要窑具。 垫柱, 呈圆状, 轮制, 装烧时顶托器物之用。 由唐代支垫发展起来的一种窑具。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装烧
    2. 一、装窑 (一)传统装窑 1.叠装 把伞状底钵一层层重叠起来, 最高可叠至5层;将欲烧的粉盒类等坯体放在每层盘上, 每层可放3~8个。 2.复舍叠装 即使用支钉和垫圈, 把同类器物相叠, 大件中套小件, 以增加装烧量。 或不使用支钉和垫圈, 将碗内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 称之为“涩圈”或“干底”, 器物层层相叠时, 以免粘釉。 罐类采用垫饼正烧法, 碗类采用叠装正烧法, 大型碗类采用垫圈支烧法。 瓶类将瓷坯直接放在托座上。 盒类须先将盘钵置于托座上,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装饰
    2. 德化陶瓷装饰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有印纹陶;魏晋时代有青釉陶;唐、宋、元时代有篾划、印花、刻花;明、清时代有浮雕、通花、青花、贴花;民国时期有古彩、新彩;以至当代的喷花和艺术釉等, 制工精细, 色彩艳丽, 具有朴实豪放的特点。 一、雕刻装饰 (一)篾划 系采用竹篾片作笔, 在坯体上直接划成, 手法轻快简练, 自如豪放。 上釉烧成后, 划纹釉色较深, 纹样明显。 (二)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 花样、规格一致, 简便快捷, 能够大批量生产。 印花须制作模具, 先用陶泥按产品造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选瓷
    2. 宋元时期, 德化外销瓷就有等级之分。 明清时代, 日用瓷分为甲、乙、丙、丁、次五个级别。 民国时期沿用。 新中国成立后, 选瓷标准仍沿用旧标准:甲级瓷:不变形、不粘脚、不起泡、不釉流、无棕眼、水色纯白;乙级瓷:小黑点允许2~3点, 基本端正, 无变形, 允许不显面釉泡2个;丙级瓷:允许釉泡2~3个, 黑点3~4点, 微变形, 若逊白色;丁级瓷:呈阴黄色, 聚釉, 黑点4~5点, 略有变形;次品瓷:阴裂、走釉、变形、裂缝, 还可以使用。 德化选瓷工序一贯认真规范, 深得国外客商信赖。 1986年后, 德化选瓷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一、种类与型式 [详细...]
    1.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包装
    2. 一、包装方式 新中国成立前, 包装材料为稻草、竹篾等, 包装方法简陋。 三班窑场把高秆稻草脱去叶片, 草秆的头扎紧、向下, 草秆向四周摊开, 把碗倒扣在草秆头上, 一块块叠装, 分别以10块、20块、30块、40块为一柱.然后再把稻草往碗沿包上, 将草尾捆紧, 并以篾片扎紧加固。 外销瓷还再用草绳加固。 城关等地则用竹篾笼包装, 篾笼要求牢固, 即把笼底朝上, 人站在笼底上。 笼子不弯塌、不变形才算合格。 装笼时, 笼底先铺上一层稻草, 然后把碗一块块地套紧倒放, 一层碗, 一层稻草。 装满后, 盖上一层稻草, 然后盖上竹蔑盖子, 用厚 [详细...]
    1. 德化瓷产品——瓷器
    2. 德化瓷器有青瓷、青白瓷、白瓷等;瓷器装饰以艺术釉、彩瓷最具特色;按用途分有日用瓷、工艺美术瓷、工业用瓷等。 一、青瓷青白瓷白瓷 (一)青瓷 德化于唐代始制青瓷。 制作时, 坯体上施含有铁成分的釉, 还原气氛烧成, 由于铁的呈色作用呈现青色。 德化美湖唐代墓林古窑址的器物青瓷小碗、小碟碎片为手拉坯制作, 旋削痕迹明显, 胎质较粗糙, 足底无釉, 器物内外釉色呈青灰、泛黄绿。 北宋时代, 德化青瓷胎质呈白色, 略带灰、黄, 胎质坚致, 釉面光亮, 胎釉结合紧密。 (二)青白瓷 宋、元时代, 德 [详细...]
    1. 德化瓷产品——陶瓷器
    2. 一、耐热陶瓷 1996年, 德化冠峰耐热瓷有限公司开发研制。 该项目采用高岭土为主要原料, 引入碱金属氧化物中的强熔剂——锂辉石, 以凋节热膨胀系数, 提高制品耐热性能, 烧成热膨胀系数微小的陶瓷产品。 制品白度75度左右, 热稳定性为400℃~20℃热交换不裂, 适应于明火及微波炉使用。 主要产品有双耳汤煲、日式汤煲、中深煲、深式煲、浅式煲、炖盅等。 二、半 瓷 2001年, 德化第五瓷厂以温克仁、温伟智、温伟鹏为主研制出釉中彩半瓷新产品。 当年试产240万件销往欧美市场。 该产品采用高岭土、绢云母、瓷石等为主要原料。 产品胎质比精陶致密, [详细...]
    1. 德化瓷产品——陶器
    2. 德化陶器生产, 历来品种繁多, 不仅有缸、罐、钵等日崩器具, 而且有砖、瓦等建筑材料, 还有供烧瓷使用的耐火砖、匣钵、支柱等窑炉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德化生产的陶器陶质优异新特、花色新颖多样, 驰名国际陶瓷市场, 大量黑陶、红陶、精陶制品销往欧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普通陶器 (一)粗陶器 新石器时代, 德化已制作粗陶器。 粗陶器以当地可塑性好的白粘土、赤粘土和黑粘土为主要原料, 手工捏制、模印成型, 素坯无釉, 由1000℃氧化焰烧成。 粗陶器有一定强度, 但袭面粗糙, 断面颗粒较粗, 气孔率较高, [详细...]
    1. 恢弘的古外销瓷窑址——屈斗宫窑
    2. 在距德化县城约1公里的东部城郊, 浔中镇宝美村的破寨山西南坡上, 有一条象卧伏在山上的巨龙, 雄伟壮观的古瓷窑址。 这就是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窑。 这座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福建省德化屈斗宫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发掘的宋元时代古瓷窑址。 范围较大, 东西宽约300米, 南北长约150米, 窑基全长(坡长)57.1米, 宽1.4至2.95米;共有17间窑室, 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的生活用具标本, 特别是大量的外销瓷器的出土, 对研究德化窑宋元时代的烧造规模、 [详细...]
    1. 宋元时期德化瓷的特色
    2. 宋元时代随着外销的空前繁荣, 德化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出现了较大的作坊和工场。 屈斗宫窑全长57.10米, 有17间窑室, 规模这样大的窑场, 它既不是官窑, 也不是单家独户经营的私窑, 而是由几家几户合建的民窑。 这些合建的有姓郑的、姓张的、姓颜的。 可见当时的生产已经逾越了单家独姓的界线, 进入到联合起来, 统一经营的大规模发展阶段。 据目前发现的宋元古窑址的现状和出土的器物来看, 宋元时代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在工商经济发达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 在承继古代优良传统尤其是唐、五代文化的启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 德化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个发展的特征是青瓷的成熟和以青白釉为代 [详细...]
    1. 德化青花瓷的产生
    2. 宋元时期德化窑的青白瓷、白瓷在国内外市场上以物美价廉得到世人的赞誉, 而由“海上丝绸(即陶瓷)之路”大量销往国外。 元代釉下酱彩的出现, 为明代釉下青花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明代德化“象牙白”瓷的问世, 在世界市场上引起了轰动, 特别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 把德化白瓷推向了古代白瓷生产的鼎盛时期。 到了明代中晚期, 由于受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牛产工艺的影响, 德化民间陶瓷匠师们开始研究、试烧青花瓷器。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 采用氧化钴矿物为着色剂, 在瓷坯上进行彩绘装饰, 然后在表面施一层透明釉, 人窑高温烧成。 [详细...]
    1. 德化各乡镇青花瓷窑址简介
    2. 1、龙浔镇 位于德化县城关, 四周与浔中镇毗邻, 面积近3平方公里, 建城区约2平方公里。 窑址与浔中镇合并介绍。 2、浔中镇 在德化县南部, 龙浔镇四周。 东连龙门滩、北依国宝、东与雷峰、东南与三班毗邻, 西与盖德接壤。 总面积102.52平方公里。 两个镇均在城关, 为了窑址统计方便, 我们把这一地区的窑址合在一起计算。 这两个镇青花窑址分布在9个村, 共60处, 其中有的窑址连续几代作为烧造瓷器的场所。 清代以青花瓷器为主。 窑址分布范围广, 这一地区作为县城所在地文化发展较 [详细...]
    1. 德化窑青花瓷的造型和类别
    2. 从发现的青花窑址数量可以想象得出清代德化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 明代德化窑青花处于产生、试制阶段, 所以器型少。 从馆藏的资料上看, 除数量很少的几件小瓶, 直到明末才出现碗器型。 如葛坑下仓尾窑出土的碗, 口径12.5厘米、高4.8厘米、足径6厘米, 圈足, 足底素胎, 撇口鼓腹, 外壁釉下青花, 碗内底有釉下草书字款, 如“春”、“花”、“玉”、“香”等。 到了清代, 青花瓷器达到兴盛, 器物种类也不断增多。 下面就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的标本对各种器物的种类作个综合介绍: [详细...]
    1. 德化窑青花瓷的胎质及制作
    2. 古代德化烧瓷所采用的瓷土原料由于交通不便大都取自窑场附近的矿点。 如有特别需要才到较远的矿点采些配料, 如长石、石英等。 在《福建永春、德化、大田三县地质矿产》上载:“德化磁土, 细磨漂净, 即可直接制坯, 不须调和其他原料。 大都较软, 不需太高温度, 即可成瓷, 颜色洁白, 可省漂制手续, 均其优点。 但其质软, 故易变形。 烧制盘碗, 口径在八寸以上者, 每多拗曲, 较小者亦不能太薄。 ” 青花瓷制坯用的瓷泥是把山上挖出的瓷土加入长石、石英等配方原料后入水碓舂细, 再入水池淘洗, 经二至三池的沉淀后, 用日光或粘土模经过一段时间的 [详细...]
    1. 德化窑青花瓷的釉色
    2. 青花瓷的釉均采用白色透明釉, 烧成后, 大部分器物呈白中带青灰色, 有的略显暗淡。 由于清代青花釉基本上采用壳灰釉, 在器物折处积釉的地方呈浅青色。 釉下青花着色工艺有两种:一种淡描, 青色浅, 画面图案清晰;一种染色, 青料微浓, 显现出黑色浓重感。 有的烧成后出现似裂状的“蚯蚓纹”。 前者是画工在坯胎上绘画时把着色的青花钴料稀释, 一笔轻画而过, 这种笔法主要是用来处理纤细的纹线和轻淡背景。 后者是画工用微浓的钴料勾画出整个图案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染色, 根据结构需要又分淡染和浓染(淡染是染后出现轮廓的线条, 浓染是染后整个画面浓重)。 经过这样一重一轻使整个图案画面层次 [详细...]
    1. 德化窑青花瓷的烧造工艺
    2. 德化窑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是在宋、元、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具有一套较完整的工艺特色。 一谈到烧窑, 就提到窑具。 在德化青花瓷的烧造过程中匣钵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它是用粗泥拉制而成, 留有明显的弦纹, 由于生产的器型多, 所以匣钵的种类和规格也多。 从采集的标本上看, 德化青花瓷的装烧方法大至有两种, 一种是隔离烧法, 一种是对口烧法。 隔离烧法是将施釉的成型瓷坯装在匣钵里, 瓷坯与匣钵之间加放一块瓷垫, 防止器物在高温下与匣钵粘在一起, 一个匣钵一般装一件器物, 然后叠放在窑里, 这种方法大都用来烧制碗、盘、碟、瓶、炉等。 对口烧法是将施过釉的瓷坯抹去口沿上的釉水, 同类器物口对口叠好装入 [详细...]

展览活动
丹青抒怀——中国当代名家小品邀请展
 北京市海淀区绮春园
 
 群展
凹凸——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回归自然 独抒性灵——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
安丘市昆仑大街9号
闫家成:平凡简史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工艺理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及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文章从思维方面的借鉴、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 详细>>
浅探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
名片的意义及分类
名片设计制作与名片印刷要点
唐宋墓室壁画世俗化倾向原因浅析
平面设计及印刷业务人员常识备忘手册-设计板块
软件界面设计要素-设计板块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设计板块
关于设计管理-设计板块
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设计板块
什么是设计之美?-设计板块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548(s)   10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