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发展早期,顾恺之的“传神”、谢赫的“气韵生动”等画论均基于人本主义思维,其作品多以人物为载体来传达道德意蕴或宗教道义,但人物画的表现空间往往受限。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开始关注美学本体。士人欲摆脱经学束缚,寻找安放自己自由精神的领域。于是,他们逐渐转向了山水画创作,倡导让精神行游在山水风流之间,即宗炳所提倡的卧游。 
  
  
	  宗炳的卧游思想源于庄子的《逍遥游》。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一种内在绝对自由的精神观照方式。基于此,他提出“心斋”“坐忘”等观念,通过净化内心,让精神流连在山川流水之间,栖于藐姑射山之上。他的思想启发了山水画的内省性创作,是后人主动从山水中寻找真谛的精神索引。本文聚焦宗炳、荆浩和郭熙三人的山水画论,以卧游思想为线索,分析山水画论的精神性建构和技法革新问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