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20:00:14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浅谈中国书画装裱的形式美

      分享到:
      2009-10-16 17:53:23

        内容提要: 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之一的中国书 画装裱,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已处于“不绝 如缕、青黄不接”的境地,曾经的辉煌盛世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人们还在盲目的、教条式的保护“传统文明”。殊不知,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墨守成规将会加速本来已经濒临灭绝的这一传统工艺的消亡进程。本文单从中国书画装裱“形式美”的这一侧面,阐述一下传统书画装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今文化百家争鸣、人们欣赏习惯日趋多元情况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书画装裱、传统、发展、形式美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变迁。每天都有新事物不断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它们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起居、饮食乃至对美的追求。书画装裱作为我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如今也在时代的大潮中沉浮。明天的中国书画装裱将会是什么样子,只有历史可以给出答案。

        关于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的秦汉时代[1][1],可以说它的诞生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我国先进纺织业的发展(绫绢的出现)和后来造纸术的发明,是装裱事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缣帛和纸张的问世,一改原始金石、木牍的文字记载方式,对书画的广泛传播和收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缣帛和纸张也有其先天不足,那就是易损、不平展。睿智的祖先们为了加强其保存强度、便于收卷收藏以及增加欣赏美感,书画装裱孕育而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极富科学道理。为了增加强度,古人最初在画心背面托裱麻纸、布帛等材料,称为“裱褙”。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裱件覆背开始大量使用成本低廉,质量优异的宣纸。经过绫绢外边的加固及覆背纸的粘合,使画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纺织业、造纸术与书法、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使装裱工艺水平得到不断的完善。至此,书画装裱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到基本成型的转型阶段。书画装裱的目的也由原来的祭祀用品[2][2]转型为品类繁多、做工精良的实用艺术。

        俗话说:“衣必求暖,然后求丽;食必求饱,然后求美;居必求安,然后求饰。”人们最初开始对书画进行“裱褙”的目的其实十分简单,就是要使书画平整和结实,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平整”和“结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直接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向纵深发展。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使其特有的形式美[3][3]在千百年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和发展。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有意味的形式”[4][4]是对中国艺术最恰当的概括,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是形式意味的浓缩。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说:“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既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书画装裱以千百年来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连续积累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习惯为基础,以自己独特的形式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书画装裱的形式美包括装裱款式的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材料美、结构美、实用美、装饰美以及工艺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是研究画面与装裱款式及张挂环境协调统一的一门学问。

        书画未经装裱,再生动的画面也缺少神采。“画经小托,业已功成”[5][5]。画心经过托裱,墨色便已顿时跃然纸上。配合适当的款式,使画面方正规整,和谐统一,不仅便于收卷收藏,更便于观赏,增加了作品的品位。“宝书画者,不可不究装潢”[6][6],“书画赖有裱装助,乃能挂壁增光辉”,人们还常说:“三分画,七分裱”,从这些对装裱事业的赞美声中,书画装裱的美学重要性可见一斑。

        古代书画华美的装潢除了保护、美化书画及便于悬挂观瞻以外还有另一层意义:对帝王而言,是为了显示其威仪。秦代就提出了“上者不美,不饰,不足以一民”的说法。据《名画猎精录》记述:“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列皆用白檀香为身,紫檀香为首,紫罗褫织成带,以为官画之标式”。”可见,宫廷还将装裱款式模式化,根据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绫料、款式、签纸及绦绳,而且格式十分严格。到了宋代,宫廷装裱形制已经较为完备和成熟。宋徽宗赵佶,建立画院,集书画家于内府,装裱设提举官,颁布装潢格式。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嫖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我们应该承认这种模式化的科学性——因为它便于分类和查阅。但从另一方面,也使其本来应有的个性张扬及不同画面本应配合的相应款式受到了制约和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依然坚持认为传统款式是最适宜的、不可逾越的真理模式。的确,老祖宗留下的那“一色装”、“宣和裱”至今依然历久常新,高雅脱俗。可传统款式的发展与成型,也是在先辈们不断的积累和改进中才形成的。正如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装裱方式是否完全符合科学标准,成了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这个科学依然围绕保护、审美等多方面内容。我国工艺美学思想,受封建帝王的需求影响,由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不同物品实际需要的特性,从而发挥其各自的特点,以更加适应人性特点,创造出了品类繁多的工艺美。先辈们留下的辉煌,不可以在我们手上停滞不前!中华民族现在的悲哀在于依然抱着老祖宗的“四大发明”引以为豪,我要说这是一种耻辱。为何西方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不但赶超了我们这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且其思想理念也在不停刷新中华儿女们的头脑。答案是,近百年来,封建王朝的没落和突然崩塌加上解放前的连年战乱和60年代的“十年浩劫”,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断层,致使本来应该继续发展的文明突然变成了盲目的保护和抢救式的、教条式的继承。这种断层,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来讲,的确比较棘手,直至今日,似乎还离不开它的困扰。社会在迅猛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思潮及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来,势如破竹。现代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观念,面对严重的社会文化形势,我们既不能将民族文化完全抛弃,又不能继续墨守成规。有人说“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我们要勤思进取,不断适应现代人类的审美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一件书画作品,装裱的目的不论是为了保护作品还是装饰美观,其受体都是人。也就是收藏者、购买者本人。迎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才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目的。“而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7][7]。设计者与消费者是互动的,设计者对消费者起着传播、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者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又促使设计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会在艺术的层面上得到完美的统一,设计会越来越有文化品位,也会越来越人性化,越趋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今社会,由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及个体教育程度等因素,每个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为了适应不同人群,其形式和款式也要相应变化。是否保留传统款式,具体事物需作具体分析。对于书画文物作品,为了尊重历史以及保留文物的一些原始信息,并且依然保持纯朴的原始风貌,用传统装裱款式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现代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收藏者本人的意愿和用途,进行相应的“二次创作”。装裱款式受内容支配,但反过来又影响画面的表现和效果。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美术作品的美应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并要注意与张挂环境的有机结合。对于装裱书画的款式与用料问题,由于我们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传统装裱款式似乎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房屋设计和人们的起居习惯。况且,今天品类繁多的绫绢制品也已经打破了封建社会落后生产力条件下产品匮乏的格局,使我们对装裱的用料配色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和可能。因此,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和绘画理论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求我们开拓视野,与时具进,不断学习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融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习惯,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品来。

        下面,就现代文化的实际需要,对比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特点,从中国书画装裱的款式美、色彩美、材料美以及工艺美等方面,对书画装裱的形式美作一下具体分析:

        一.装裱的款式美

        在传统的装裱款式中,根据不同的画心尺寸及观赏收藏要求,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轴(立轴)、卷(手卷)、横批、片(镜片)、册(册页)、扇(折扇、团扇)、屏风、贴落等几大类。众多形式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欣赏习惯,不同的装裱种类和装裱款式都是一种外在形态上的形式美。



        1.轴

        轴又称为立轴,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装裱形式。传统立轴根据款式可分为一色裱

        来源:网络

      展览活动
      大观——董浩绘画新作展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2号
       
       董浩
      人间茶事·王来文隶书茶事雅集
      泉州市晋江市大井口3号
      伴山——山东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
      济南市市中区二环东路11117号
      墨韵蝉鸣——王德成国画扇面展
      青岛市市南区闽江路62号9号楼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301(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