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21:22:51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书画装裱的起源与历史

      分享到:
      2009-10-15 14:56:37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工艺,已经流传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和两汉时在贵族的丧葬中出现了大量的帛画,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装裱的最初形式。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中国装裱艺术的萌芽和形成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与《马王堆帛画》。帛画呈“T”形,在其顶部装有一根竹竿,并系有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丝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可称之为装裱之始。单纯的悬挂和装饰,则是早期书画装裱的动机。

        书画装裱在魏晋南北朝时即已趋于成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裱不佳,宋代范晔,始能装褙。”在南北朝时期,因皇宫贵族的重视,装裱技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如:在《历代名画记》卷三中,梁武帝命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对前朝图书加以装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屏风画,单层缣帛画心粘绷于屏风之上,并在其四周加饰框。楮卷,单层纸粘连成长卷,(亦有加托,但质量不佳),卷首包竹条,卷尾裹圆木棍,自左向右收卷。圆木杆两端加轴头(珊瑚.玳瑁.金象牙等数种),并用镂雕工艺。卷首处粘接纸或丝织品(亦有不粘接,直接用丝织品粘接)作包首用,以金粉在其正面题写卷名。卷首(天头背面)粘接绫、锦以及纸作包首用,并在其上面贴签条;亦有以硬质小牌系在轴头上作签用者,还有人直接在包首上织出一黄色窄条作签用。

        隋唐时期,书画装裱技艺发展迅速。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文学艺术也逐渐繁荣起来。书画的逐渐兴盛推进了书画装裱技术的发展。当时隋炀帝继位后,对府内所收藏的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

        在唐代,魏征、褚遂良等都曾监领过装裱宜,当时装裱在绫绢和纸张的品种、色彩、图案及轴心、轴头、绦带等方面都很讲究。直至清时修《四库全书》仍采用了此种方式,就是以装裱时不同的质地,不同的颜色的轴、带、签来区分的;史库细青牙轴、飘带、绿牙签;子库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朱带白牙签。”轴即今日的轴头,带即今日的手卷带。“签”是当作签条使用的硬质小牌。这说明当时的装裱比较发达。在当时帝王的喜好宫廷的收藏出现揭裱,而揭裱的技能方面也达到了经改装复原的水平。

        北宋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就有褚遂良褙装顾恺之《清夜游西园图》的记述。《历代名画记》中记述。武则天时,号称“官中五郎”之一的张易之“奉召天下画工”修整内存的书画,令画工各献其长,尽力摹写。然后将真本的裱料用来标裱临摹本,结果与原本不差分毫,很多原本被张易之攫为己有。可见唐至后梁时期揭裱书画来说已深得其法,已经能够做到把一幅旧画的裱绫在另一幅画上,而且能达到原件难以分辨的水平。在装裱形式上隋卷轴:画心单层或加托楮素,并在其左边粘接跋尾纸。卷首粘接绫,纸做包首用,竹质天杆,在其中部穿系丝带。卷尾裹粘木杆,出轴头(琉璃.漆等质料)。唐代卷轴比隋代的要豪华的多,绫隔水(有镶二色者),尾杆出轴头(玉象牙.琉璃.珊瑚.玛瑙.水晶.琥珀.紫檀.白檀.漆等质料并有金银镶嵌.镂雕工艺)连屏几幅相同尺寸的画心,粘接于木板上,四周加镶绫.锦等装饰材料。

        五代时期是短暂的时期,但它在绘画艺术上却有着显著的进展。我们从当时的作品行式上去探讨装裱风格。在唐以前卷轴一直是主要形式,由于是一.纸.绢门幅所限;二.古书写的形式,自左到右;三.携带方便,可在游玩时,到一个地方画一个地方。卷轴很难充分地表现高山峻岭之雄伟和急流飞瀑之磅礴。屏风可以弥补卷轴的不足但又因自身条件,不易保存和移动,在五代时就延变了立轴装(有些是屏风的改装),主要形式有:梯形装,画心上下缝连重色布(天头为倒梯形,地头为正梯形);单层不加托覆,竹质天杆,系丝带。地头过木棍,并将左右长余部分涂漆当作轴头,亦有在天杆缝饰垂带的做法。天地装画心上下镶接重色粗布天地头(2:1)竹质天杆,系丝带,下端地杆,饰象牙轴头,画心左右无边。卷轴背面与唐相同;

        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全盛时期,名家层出不穷;娴熟的笔墨和深广的题材,都大大超越前人。而这也带动了书画装裱的发展。北宋是中国书画装裱史上的一大高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丝织业的发达为装裱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不仅宫廷设立了规模浩大的“翰林书画院”,爱好书画的风气在民间也蔚然成风。许多大书画家如米芾.苏轼.王诜等都亲自参与装裱,技艺益臻精妙。在这些条件的带动下,书画装裱业形成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宋时装裱的风格,一般是天地色重,隔界色浅。装裱尺寸也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引首约等于上引首的三分之一,地头长度约等于天头的五分之三。这种装裱尺寸,一直沿袭下来。尤其是“宣和装”,北宋徽宗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因徽宗宣和年号(1119-1125)而得名,它以工致精美著称于世,至今仍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宣和装”的贡献在于,它突破了唐代那种边角加工的思路,更多的把装裱作为书画整体布局的一部分,同时十分重视对细节的部分把握,从而使装裱更具有艺术性和保护性。因此,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不仅在当时名噪四方,而且为以后的书画装裱确立标准,可谓“开风气之先”。南宋继承“宣和装”的优良时期,不加以发扬光大,创造出旨在对所藏书画新鉴别.装裱作出具体.有益规定的“绍兴御府书画式”,对后世的装裱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南宋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有这样的评价:“其装裱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此外,由于绘画幅面转向短小精致,南宋还创造了蝴蝶装册页以及横披这样的装裱形式。

        元代在绘画方面,虽然没有设立画院,但也有画家四百多人,“不过画风多继承宋代的格式,仍是古调,还没有近似明清的新体“。同绘画之滞相辅相成,元代在装裱方面几乎没有创造。

        明代,是装裱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宋代同称为书画装裱史上的黄金时期。由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文人学士蜂拥而至,书画名家层见叠出;如沈周.文证明.唐寅.仇英等人为代表的明四家,以及吴门.吴派等均来自姑苏这片沃土。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装裱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大小店铺,比比皆是,名师好手,不乏其人。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是大量论述装裱的书籍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装裱业的发展,为后世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周嘉胄的《装潢志〉。此外,文震亨的《长物志》.陶宗仪的《辍耕录〉以及杨慎的《墨池琐录》也都各有所长。明代还增加了引首,创制了多景屏条.对联装等的装裱形式。

        清代可谓中国千年书画装裱的集大成者着,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稳中有进。北京.苏州.扬州.上海等地,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宫廷装裱和民间装裱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尤其是康熙.乾隆时,装裱的用料.技能和形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的态势。清代在装裱技术上,更加讲求细节的精致.工巧,这一点与清代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这一阶段创造双隔水镶法,还增加了有利于保护画心的尾纸。清代裱件的基本格式:用纸托覆背面,挂轴加镶绫.绢或纸质的天.地头和边框,手卷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后有拖尾,分别安装轴杆。册页镶嵌边框,前后有副页,上下加板面。尤其在民间私人收藏的丰富促进了装裱的普及。装裱逐渐成为设店的专门行业。明清以来,苏州,扬州一带形成了负有盛名的“吴装”。有些私人收藏家如梁清标,对书画装裱形式及用料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式。一些工本较低的书画装裱,如杨柳青年画.苏州画片等,都对装裱工艺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私人装裱业的兴旺一直延续到民国,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书画装裱南北风格的形成。

        来源:网络

      展览活动
      大观——董浩绘画新作展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2号
       
       董浩
      人间茶事·王来文隶书茶事雅集
      泉州市晋江市大井口3号
      伴山——山东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
      济南市市中区二环东路11117号
      墨韵蝉鸣——王德成国画扇面展
      青岛市市南区闽江路62号9号楼
      艺术访谈
      追求艺术的精神——艺术家吕重阳访谈录
      博宝艺术家网:是什么原因或者动力引导您一直坚持绘画不放弃? 吕重阳:当今大多数书画家,尤其是画国画的同道中人——... 详细>>
      >>“我要创作价值两千万元的名砚”——访台山籍中国工艺美术...
      >>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心系神舟 ——访“神5”邮票设计者之一 王虎鸣
      >>杭间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杭间访谈
      访谈视频
      中国青铜文化 99
      中国青铜文化 98
      中国青铜文化 97
      中国青铜文化 96
      中国青铜文化 95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21(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