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4日 22:14:25
    本站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中国建筑网
中国雕塑家网
    当前位置: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艺术史论 >> 中国美学
    1.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作者:邱紫华)
    2. 原始思维是人类早期共有的思维形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传统中长期保持着这种思维形式,有的民族在发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则逐渐淡化了这一思维形式,前者如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后者如希腊民族。原始思维对印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表现在美学观念方面,就是它导致了印度美学的若干重要特点的形成,例如印度美学的 “灵肉双美”的特征、强烈的主体性特征、印度美学所追求的“韵”和“情味”品格,以及印度艺术的象征性、想象性、意会性、主观性等特点,可以说都同原 始思维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思维同印度美学、艺术之间互动互渗,互相缠绕,从而决定了印度美学的独特品格。 对于“原始”一词,历来存着不同的理解而发生歧义。不少学者认为“原始”一词是用来表达远古时代的人类的简陋、单纯、低下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思想的幼稚、愚 [详细...]
    1. 潘知常: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2. 一、“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由于美学取向的根本差异,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且取代自50年代始的美学界四大学派之间的论战而成为9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为重要、最为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一。1998年岁末,〖光明日报〗专门邀请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刘纲纪先生与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潘知常分别撰文,并展开争鸣,更意味着这一争鸣的趋于高潮。对此,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曾经专门撰写长篇论文,就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间的论战加以述评,并断言:这场论战“虽然也涉及哲学基础方面问题,但主要是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是真正的美学论争,因此,这场论争同时将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完全确立。”1这,对于在论战中的双方而言,都无疑是一个公允的评价。因此,尽管目前这场论战还远未结束,而且势必延续到2 [详细...]
    1. 艺术作为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曹葆华 译)
    2. 9.ARTASCOMMUNICATIONOFFEELING: LEON.TOLSTOY 艺术作为感情的传达:托尔斯泰 《什么是艺术?》 美学上所有的“美”的定义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认为“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完善”的表现之一,而绝对“完善”是指观念、精神、意志、上帝;第二种认为“美”是我们得到的某种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快乐。 接受第一种定义的有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和研究哲理的法国人库赞、如夫拉、拉维松等人,第二流的美学哲学家这里就不提了。现代大部分有教养的人也都赞同这种客观而神秘的“美”的定义。这种理解很流行,特别是在老一辈人中间。 第二种对“美”的理解认为“美”是我们得到的某种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快乐,这种理解主要流行于英国美学家中间,但也为我们这个社会一半人所接 [详细...]
    1. 屈原美学品格的精神解读
    2.  没有见过<<屈子行吟图>>的真迹,但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的画家陈洪绶所作。画面上屈原的造型凄苦而忧忿,2340年前的屈原是否就是这样的一副模样,现代人无从可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形成共识的--诗人一定是清瘦而凄苦的,画家图中的造型实际上是借画以抒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借古喻今的手法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在一些书画作品中这种影响更为深远。      当然,我的本意不是来说这副画的。现在又到了五月,又想起了屈原。当然这也和一些文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题材的限制,而从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的回溯中找寻线索,然后再进行新的阐释不无关系。      我说想起了屈原不是再来论证屈原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所表现出的“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也不是他所创造的具有丰富想像的境界和自由空间,而是对他人格的崇高美的再一次审视 [详细...]
    1. 美感的形成原理
    2. 王波 摘要 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人在主观上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能够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丑。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文化形态,引导 [详细...]
    1. 气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之生成
    2. 【内容提要】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槟心范畴。气贯穿于中国美学的始终,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气具备三个基本的内涵:生成、生命、生态。气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本厚、生命精神、生态内涵影响了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生成及其独特的个性。 【英文摘要】QiisanontologycategoryofChinesephilosophyandacorecategoryofChineseaesthetics.QipermeatesthewholeprocessofChineseaestheticsandhasadeepinfluenceontheChineseaesthetics.TherearethreekindsofmeaninginQi:producing,lifeandorganism'shabits.Asanature [详细...]
    1. 比较诗学的“美学沉思”
    2. 赵炜 比较诗学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它始于清末的王国维,30年代得到初步的发展,80年代得以复兴。在世纪之交,正是由于其学术视野上的多元性以及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吸附着大批海内外学者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的种种方法和观点被广泛运用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上,既丰富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又更加贴近诗学的“人学”本质。 率先提出“美学的沉思”,并且把美学的研究引入比较文学的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派。以美学的视点对比较文学进行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摆脱了法国学派以考据为主要手段、以国际间文学相互影响的具体史实为对象的旧模式,将比较文学重新界定为超越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这是从影响研究到平行研究乃至跨学科研究的重大转变。比较文学发展到比较诗学的必然 [详细...]

展览活动
见微知著——柳大川陶瓷微书展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柳大川
花开圣境 —— 张德娜绘画艺术展
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0号北京银行11层
晷时印迹——周吉荣艺术展
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三官殿1号
故园——方向明绘画作品展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艺术新街1704号
    联盟站点:>>
  1. 大众文化网
  2. 画画世界
  3. 菏泽新理想学校
  4. 菏泽市书法艺术研究会
  5. 红心伟业
  6. 阿特艺术网
  7. 中国书画家网
  8. 曹州艺术网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1041342号-12

  工艺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外联部: 

邮编:100069 电话:   
技术部: 邮编:100052 电话: 
 E-mail: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会员登录
 通行证   帐号  密码  注册
缺省图片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31328081
memory 3.5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