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兴个人官方网站 总站首页
名家首页 艺术简介 艺术相册 在线展厅 艺术资讯 名家点评 艺术思想 常用印鉴 个人访谈 出版著作 媒体介绍 获奖|收藏
    军旅画家张道兴访谈录
       叫响于80年代的《脚踏着祖国的大地》(1984),论画法风格,并没有远离五六十年代的写实作风,但取材平凡而深刻,描绘典型而集中,境象雄深而磅礴,颇具意象之美。画家以严格的写实画法为行军中的老中青战士造像,以剪影的手段呈现所向披靡的广阔战场,夜色渐失,曙光在前,象以尽意,又意在象外,突破了文学化的情节性,拓展了意气风发的精神空间。从战士们的平凡朴素坚定乐观的行军步伐中,展现了翻身农民斗志昂扬地自觉投入解放战争的伟力,揭示了“军民一体”的本质,讴歌了肩负人民希望军队的无往而不胜,在历史各省的回响中,赋予黄钟大吕史诗性的创作以平中求奇举重若轻的意象。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共性和民族的共性,也离不开艺术家的个性,缺乏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和与众不同的语言方式,共性的体现必然是肤浅和空泛的。深深懂得这一道理的张道兴,在创作出《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之后,便着力于艺术个性的探求。他深知,艺术个性的形成,必然在实践的探索中,致力于综合素养和广泛基础的整合,故此他除去坚持深入感受生活之外,更在打通姊妹艺术的民族特色上寻求突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来喜爱的京戏、自幼耽习的书法和民间美术的宝藏,成了他为创造意象美和自辟蹊径的桥梁。在打通京戏和国画上,获得的最先启示,是杨小楼、李少春的“武戏文唱”。了解京戏的人知道。武戏适于看 ,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文戏宜于听,能声情并茂地作用于受众的心灵。如果把“武戏文唱”的方式用于军事题材的创作,显然可以一唱三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给人以余音绕梁的审美感受。

        记者:您什么时候进入部队的?

        张道兴:1950年我15岁的时候进了炮兵学校,当干事、通讯员,后来当文书,一直在机关。但我知道解放军是在14岁的时候,那时解放军南下,从我们学校门口路过。我一个穷学生,连鸡蛋都拿不出来,就给路过的战士端茶倒水。我当时的印象是,这样好的部队,一定能够无往不胜。到后来有人介绍我当兵,我就很高兴地去了。那时参军是很让人羡慕的。

        记者:那时候就开始画画了吗?

        张道兴: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画,并且特别爱画。那时候家里有很多小人书,《七侠五义》、《窦尔敦》、《黄天霸》等都有。当时我不认识字,但大人们讲一遍就记住了,也就知道了其中的人物。我就在我奶奶房间的墙上用铅笔头开始画。我最早的启蒙是从这时开始的。但是我们家里重视书法,不主张画画,说画画是不入流的。过了没多久,大人就把我的铅笔头没收了,小人书也不见了。

        记者:那什么时候重新开始画画?

        张道兴:当兵以后,画报头、出板报、弄幻灯片,都需要画,但这是业余的。“文革”之前我露了点苗头,有些作品以年画等形式在全国发行。1962年我还跟黄胄先生到福建写生,回来搞了展览。我有7幅作品参展,已经够加入中国美协的条件,但我当时并不清楚。真正地走上绘画道路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军队设立了创作室,恢复了创作队伍。1980年,我也进了第一炮兵部队的创作室,这才真正开始艺术创作,陆续出了一些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我调到海军创作室。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靠自学。我没有进过专业院校,但就学习来说,自学和学院教育都是一样的。在部队,我以前的画家恐怕几乎都没经受过专业训练,都没有文凭。

        我并不感觉到画军事题材是意外,也不感觉到画指令性的题材是意外,因为我是部队的画家,是部队的画家就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

    ※个人会员主页※       技术支持: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gymsj.com,All right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87(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