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兴个人官方网站 总站首页
名家首页 艺术简介 艺术相册 在线展厅 艺术资讯 名家点评 艺术思想 常用印鉴 个人访谈 出版著作 媒体介绍 获奖|收藏
    张道兴作品风格
      张道兴的作品风格鲜明,自成一家。书画印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恰到好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于画坛。纵观其绘画历程,以80年代中期为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业余习画和专业创作。50岁以前打基础,60岁前后出成果,堪称大器晚成。他早期的作品,淡雅素净、画面简练,多以青年女子入画,如《月上歌墟》等,女孩子们结伴出行,打理生活,找寻属于她们的快乐。画家认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生活中一切物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作精神和情感的真实转换与传递”。以他那般善良淳朴的平民意识,与劳动者休戚与共,深情地讴歌《劳动者寿》 ,希望其作品能为他们带去一份快乐、一份祝福。那淡淡的笔墨,儒雅的线描所构成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把我们带进闲适祥和的生活情趣中,留连忘返,陶乎其乐。读过这些早期作品后,我曾对画家说,就这么画下去也行,也是一条路子。道兴老师点头称是。但他却中途易辙,画风陡变。早先,他对笔法的了解很含糊,认为笔法只是为着造型需要,没想到线在造型以外还有独立地位。   后来,他着重研究了金农和吴昌硕,从其线条、笔法中获得启发。金农的作品从头到尾贯以方笔,浑厚老辣。吴昌硕则以金文篆书入画,线条舒展活灵、力透纸背。笔法不同,则作品面貌绝然不同,可见笔法是实现艺术个性化的基础。基础符号不同,决定画面效果不同,一如建筑,草木结构、砖瓦结构还是钢混结构,决定所建房子的质量不同。   他的变法由书法引起。他自小写帖,以临摹颜体为主、中锋为主。有了求变、创新的要求,转而看了许多墓志、魏碑,尝试改临碑铭,且一改而为方笔,并把这一笔法带进国画创作中,书画互动,以笔法带墨法。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发生于80年代中期。概括起来,画家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笔法改变,变中锋为侧锋;二是调整色彩,入俗出俗。借鉴民间的木版年画、壁画、剪纸、彩瓷等艺术样式中对色彩的运用,以此入俗,红黄蓝绿,大块着色,直接入画,中间很少过渡色。通过色彩反差,强化视觉效果,过渡则靠飞白的大量使用来实现,破解单一色块容易产生的堆积感。黄色以及粉红、粉绿、粉紫等色彩,少见于传统国画,而于生活却易于表现鲜亮的一面,贴近本土及百姓情感要求,为民间艺术所大量采用,用以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丰收的繁忙景象。中国画讲的是点面线、黑白灰,墨分五色,着色要力求淡雅。对民间艺术的吸收与中国画的特定要求乃是一对矛盾,入俗容易出俗难,笔墨很差,流于形式,单凭色彩套用难以建立起新景象,倒跟民间艺术没有区别了。   成功的借鉴应是多元的、立体的系统工程,以防顾此失彼,力求相得益彰。画家对民间艺术及传统文人化的笔墨成就实行嫁接,强调笔墨的人格化、品质化、情感化、精神化要求,达到出俗的目标,实现画面形态与内容涵盖的完美统一。张道兴性情温和,宠辱无惊,极其平常、平和地生活于我们大家之中,彬彬有礼,不事声张,得一个绰号叫“张老道”。道者,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把握规律方能成竹在胸,安身立命。他于哲学上所下功夫,恐不亚于在宣纸上付出的劳作。哲学是大智慧,造就大手笔。
       
       

    ※个人会员主页※       技术支持: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工艺美术家网 --中国最大工艺美术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gymsj.com,All right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49(s)   10 queries